《溫病之研究》~ 卷上 (14)
卷上 (14)
1. 小便
又可氏曰:熱結膀胱,小便閉寒,而不及陰證。(陰證下更宜有陰證字。)亦有小便不利,甚至閉寒。夫膀胱腎之府,腎和則能出。今腎受邪,則戚促不施於膀胱,而膀胱為死藏,容而不出,泄而不覺,有而如無。因腎氣之通否。經云:腎主二陰,是也。故小便閉塞,小便不利,雖利而稀,治在少陰,宜真武去朮。腎氣一通,則膀胱得蘇,而小便便利。若尚難利者,外灸石門,從內外內陽,必利焉。此證間有,時師見其大便亦秘久不通,固無意投附子,妄引開北得南風之譬,以大黃下之,速死於倏忽,亦不鮮也。豈不愾哉。
小便閉寒,不論陰陽二證,必少腹結塊,其塊日漸腫大,有至於臍上,每苦急迫,但陰證不急迫而苦,如無害者也。醫藥得法,雖小便利,結塊未消盡,為腎氣尚不全復,服附子勿懈,塊盡腎復。但此證神氣惛憒者,煩躁不寧者,腹滿加噦者,皆屬不治。
又有初小便不利,卒至於一日夜,僅一二行,通則利二三合,是膀胱津液滿而自泄也,與遺尿同趣,非腎氣通而利也。並宜真武去朮。又有陰證而小便數急淋痛者,伏邪傳腎及膀胱也。治以附子劑通少陰,以益元散解膀胱熱,不得純用豬苓輩,疏泄膀胱,恐日後有助下利之弊。
一婦人陰證,神氣惛悶,小便閉塞,數日不通,小腹結塊,大如氣球,醫以手術,按而出之,卒脫氣而死。
一貴妃陰證,神氣恍惚,大便十數日不行,已至腹滿,小便亦不利,一醫欲下之,但以無胃實證,且腹中時為水聲,余固持不攻,已而小便快利,得二三合,則便額上出冷汗,淋漓欲流,四肢逆冷,急投四逆湯,回陽而愈。
上件二則,尋常所不見,姑記具參考。
白話文:
再來說到小便問題,如果熱邪凝結在膀胱,會導致小便不暢,甚至完全無法排尿。這種情況並非僅限於陰證(一種寒性病症)。此外,也有小便不順,嚴重到完全無法排尿的情況。膀胱是腎臟的附屬器官,當腎功能正常,才能正常排尿。現在腎受到病邪影響,就會讓膀胱的功能受限,膀胱作為一個不能自我運作的器官,只能接受腎臟的指令,如果腎氣不順,膀胱就無法正常工作,排尿也就成了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小便阻塞或不順的原因。《黃帝內經》提到:「腎主二陰」,也就是說腎臟掌控著大小便的排泄。
對於小便阻塞或不順的情況,治療應針對少陰經(與腎臟相關的經絡),可以用真武湯去掉茯苓的方子來治療,一旦腎氣通暢,膀胱就能恢復正常,小便也就順利了。如果小便仍舊困難,可以外用灸法刺激石門穴,從內部調動陽氣,一定會有所改善。這種病症偶爾會出現,有些醫生看到病人同時大便也祕結,長時間不通,就不敢使用附子,反而引用「開北窗得南風」的比喻,用大黃來瀉下,結果往往會迅速致死,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讓人深感痛心。
對於小便完全無法排出的情況,無論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通常會在小腹部形成硬塊,這個硬塊會逐漸增大,甚至延伸到肚臍上方,病人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如果是陰證,雖然也會有硬塊,但不會那麼痛苦。只要治療得當,即使小便恢復,硬塊未完全消失,表示腎氣尚未完全恢復,應該繼續服用附子,等到硬塊消失,腎氣恢復,纔算真正痊癒。但是,如果病人精神恍惚、煩躁不安、腹部脹滿、打嗝不止,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
另一種情況是,起初小便不順,後來一天一夜只能排尿一兩次,每次也只有幾毫升,這是膀胱裡的水分過多,自然流出,並非因為腎氣通暢而排尿。這種情況和遺尿症相似,治療應該使用真武湯去掉茯苓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證病人小便頻繁,排尿疼痛,這可能是潛藏的邪氣影響到了腎臟和膀胱,治療應該使用附子類藥物通暢少陰經,同時使用益元散清熱解毒,不能單純使用豬苓等利尿藥物,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膀胱疏洩過度,日後可能導致下痢。
舉例來說,有一位女性患者,患有陰證,精神恍惚,小便完全無法排出,已經好幾天了,小腹部形成了像氣球一樣大的硬塊,醫生用手術的方式想幫她排尿,結果病人突然脫力而死。
又有一位貴妃患有陰證,精神恍惚,大便十多天沒有排泄,已經腹部脹滿,小便也無法順利排出。有一位醫生想要使用瀉下藥物,但因為她並無胃實證(消化道積食的病症),而且腹中有水聲,所以我們堅持不使用瀉下藥物。不久,她的小便開始順利排出,每次排出幾毫升,但是額頭開始冒出冷汗,四肢冰冷,我們立刻使用四逆湯來回陽,最終她康復了。
以上兩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這裡記錄下來供參考。
2. 前後虛實
先實後虛。又可氏概為失下。血液搏盡證。亦有未然者。伏邪欲潰之際。熱勢日張。殆為胃實狀而不實。隱然該見少陰證。此為上盈下虛。終不可攻之。
白話文:
「一開始病情表現為實證,但後來轉變為虛證。有些病症可能被誤認為是因為失血過多所致。即便有部分病例顯示這種情況,但也存在並非如此的情況。當潛藏的病邪即將爆發的時候,體內的熱度逐日升高,看似呈現出胃部實證的狀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隱約間,可以看到一些符合少陰證的徵兆。這種情況被視為上焦過於充盈而下焦虛弱。最終結論是,這種情況絕對不能採取攻伐的治療方式。」
3. 脈厥(宜與後條查看。)
脈厥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此三句著眼處。如此而脈厥。果是陽證也。舌無胎。腹不硬不痛。尿不甚赤而脈厥。果是陰證也。故下條云。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是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脈厥的情況,但神色依然正常,說話行動沒有受到影響,沒有其他奇怪的症狀,這三點是我們需要重點觀察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若出現脈厥,確實可能是屬於陽證。相反地,如果舌頭上沒有苔垢,腹部既不硬也不痛,小便顏色並不特別深紅,卻出現脈厥的情況,這就可能是屬於陰證了。因此,在接下來的條文中提到,必須結合病人的精神狀態、外觀氣色和具體症狀來綜合判斷,以此決定病情的安危。
4. 體厥
體厥一證。施幼聲醫案中。論之詳悉。又有藏結亦體厥。厥陰篇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結。夫藏結者。無陽證而體厥。至其困極則體厥。陽證隱焉。二者皆躁煩。殆乎難辨別。但此證常無。有所逢亦甚稀。其候難明言。特就煩躁上論之。偏在躁擾無寧刻。與有安靜之時而已。
白話文:
關於「體厥」這症狀,施幼聲在他的醫學案例中,有詳細的討論。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稱為「藏結」,同樣會導致體厥。根據「厥陰篇」所述,若一個人感染風寒後脈搏微弱且四肢冰冷,到了七八天後皮膚更冷,並且整個人焦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這就是所謂的「藏結」。藏結這種情況,並無顯著的陽證,但在極度疲憊時,體厥現象就會出現,原本的陽證也就隱而不見了。藏結和一般的體厥都表現出焦躁不安的特徵,非常難以區分。然而,這種症狀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遇到的機會也很少,因此很難明確描述其特徵。我們只能從煩躁不安這點來談起,主要看其是否持續焦躁無法安靜下來,還是偶爾有安靜的時刻,以此作為判斷依據。
5. 伏邪傳少陰
所謂伏邪傳少陰者。初熱勢日張。微渴微煩。或大便下利。如協熱利狀。或大便秘而不通。而無所苦。心下似滿非滿。似硬不硬。按之似痛亦不覺。小便微赤而稀疏。或癃閉不通。勢如欲旦夕傳胃狀。而奄忽見善眠證。欲嘔不嘔。欲吐不吐。是少陰之確證也。人視其善眠。以為邪勢折。
醫亦安焉不省。概投茈胡劑。延捱引日。遂至於危殆。若果邪勢之折。當精神微蘇。口思食飲。諸證隨衰。今熱不減利不止。舌增乾燥。胎雖薄不脫。神氣恍惚。如有如無。於是急不通腎氣。水源先涸。真氣內憊。恐有噬臍之悔矣。宜加減真武湯茯苓四逆湯輩。
白話文:
所謂的「伏邪傳少陰」,就是指一開始體溫會逐日升高,會有輕微的口渴和煩躁,可能伴有拉肚子,類似於發燒後的腹瀉情況,或者大便會很硬,但是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感覺胸口好像有點悶但又不是真的悶,摸起來好像有點硬但又不是很硬,按下去好像有點痛但也沒什麼感覺。小便顏色偏紅且量不多,甚至可能出現尿不出的情況,看起來就像病情即將傳到胃部的樣子。然而突然間病人會開始嗜睡,想吐又吐不出來,這就是少陰病的確診徵兆。人們看到他嗜睡,以為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醫生也可能因此鬆懈,直接開些常規的藥物,導致病情拖延,最後變得危險。如果真的是病情好轉,病人的精神應該會稍微恢復,口中有食慾,各項症狀也會跟著減輕。但現在體溫沒有下降,拉肚子也沒有停止,舌頭變得更乾燥,舌苔雖然薄但並未脫落,神智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如果不立即調理腎臟功能,水液的來源就會枯竭,體內的正氣會受到消耗,屆時恐怕會有後悔莫及的感嘆。適合使用調配過的真武湯或茯苓四逆湯等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