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之研究》~ 卷下 (5)
卷下 (5)
1. 斑黃併發
松峰疫說。舉斑黃併發證治。其證先發黃。旋即發斑。以其人素弱。用托裡舉斑湯。茵陳五苓散。於二方中採擇與之。已服一劑。次早發戰汗。而後斑黃並退。豁然而愈。隨名其方曰斑黃雙解散。茵陳豬苓茯苓澤瀉梔子生地黃甘草芍藥當歸以上九味。余未視此證。或可有之證。
白話文:
松峰疫說:舉斑黃併發證治
內容:
這段文字講述了一個中醫治療黃疸和斑疹併發症的案例。病人先出現黃疸,隨後又出現斑疹,由於患者體質虛弱,醫生採用了托裏(即驅邪外出)的方法,選擇了舉斑湯和茵陳五苓散兩個方劑,根據病情需要進行選擇。病人服用一劑後,次日早晨出現發冷出汗,之後黃疸和斑疹都消退,病況豁然痊癒。醫生將這個方劑命名為斑黃雙解散。
方劑組成:
斑黃雙解散的藥物組成包括:茵陳、豬苓、茯苓、澤瀉、梔子、生地黃、甘草、芍藥、當歸,共九味藥材。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中醫治療黃疸和斑疹併發症的實例,並介紹了斑黃雙解散這個方劑。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到醫生未親眼目睹此證,可能存在其他類似病症,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故採錄以備參酌。若此證有於實家。以茵陳蒿湯取一下。瘀熱以行。斑毒自透徹。如所云搏足鳥之論。
白話文:
因此,我們錄下了這些方劑以供參考。如果在實用的情況下遇到這種症狀,可以使用「茵陳蒿湯」進行治療。這樣可以促進瘀血和熱氣的排出,讓斑毒自然消散。正如所說的,就像擊打腳鳥的理論一般。
2. 婦人時疫
吳氏曰。婦人時疫。與男子無二。但其所異者。獨為熱入血室。故全篇。就傷寒熱入血室三條。演其義而已。
白話文:
吳氏指出,婦女在遭遇流行病時,其症狀與男性並無不同。然而,女性特有的症狀是熱氣進入血室。因此,整篇文章主要解析了關於熱氣進入血室的三條原則,以此來闡述其醫學意義。
3. 妊娠時疫
經(六元正紀論。)曰。婦人重身毒之。有故無殞。亦無殞。通篇依此義立論。吳氏云。用當其證。見大黃為安胎之聖藥。孫真人以大黃。置補藥之第一。(千金翼。)又可氏之言有所祖。
白話文:
經典(六元正紀論)中提到,對於懷孕的婦女,如果服用適宜的藥物,即使原本可能導致墮胎的藥物,也不會導致墮胎。整篇文章都以此原則進行討論。
吳氏認為,只要藥物使用得當,大黃就是穩定胎盤的神聖藥物。孫真人則將大黃列為補藥的第一選項(千金翼)。此外,又有人根據可氏的說法來支持這個觀點。
4. 小兒時疫
通篇善曲盡時情。飛霞幼幼集成。論搐全依此篇。以擴充義理。頗有可觀者。
白話文:
整篇文章詳細地描繪了時下的情境,精選了飛霞幼幼的集成之作,專門討論抽搐的問題,並基於這篇進行擴展和深入探討,其中包含了許多值得一看的觀點。
5. 主客交
三甲散。從大黃䗪蟲丸拈出。但䗪蟲丸。逐瘀為主。破結滋陰為次。三甲散。破結滋陰為主。逐瘀為次。蓋又可氏煆煉之方。可與䗪蟲丸並駕也。又可氏云。男女因他病。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此際感疫。醫家易誤診失治。逡巡曠日。則客邪雖輕。尚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
遂作痼疾。乃謂成虛勞病也。余每值此證。度輕重深淺。隨證撰用此二方。其未至勞極。間奏殊效。
白話文:
三甲散
三甲散源自大黃䗪蟲丸,但兩者側重不同。䗪蟲丸以逐瘀為主,破結滋陰為輔;而三甲散則以破結滋陰為主,逐瘀為輔。三甲散是可氏所煉製的方子,可與䗪蟲丸並駕齊驅。
可氏說,男女因其他疾病導致肌肉消瘦,邪火獨存,此時若感疫,醫家容易誤診失治。拖延時間,即使客邪輕微,也會滯留在血脈,主客混淆,最終演變成痼疾,稱為虛勞病。
我經常遇到這種病症,會根據病情輕重深淺,選擇使用三甲散或䗪蟲丸。若病症尚未發展到極度虛勞,間歇使用這兩種方子,效果顯著。
6. 正名
仲景祖述熱論。而作傷寒論。業已曰熱。曰寒。至發熱而渴。不惡寒證。表裡證該見。無更可目焉。夫寒熱陰陽之偏氣。陰帶陽曰冷。陽帶陰曰溫。即有表裡相兼之義。取以命之曰溫病。蓋非有他義矣。
白話文:
張仲景追溯熱論,並撰寫了《傷寒論》。在書中,他已經分類了熱和寒的症狀。當出現發熱且口渴,而不畏寒的情況時,表裏證狀應該會出現,無需再進一步辨識。寒熱陰陽的偏離氣候,陰帶陽表示寒冷,陽帶陰則是溫暖。這就包含了表裏相輔相成的意義,以此命名為溫病。實際上並無其他特殊含義。
7. 九傳
又可氏於此條。詳論伏邪有九傳。其要不過外傳於三陽。內傳於胃之二途。以歷年余所診考之。於二途外。又有二途。有伏邪徑傳於腎。有半傳於胃。半傳於腎。名曰下虛上盈。其傳胃者。大黃可下而取。傳腎者。附於可通而回。至下虛上實。乃用大黃。則胃熱可瀉。而滋損腎氣。
復用附子。則腎氣可通。而增助胃熱。然則附子大黃並用乎。外臺云。神丹甘遂。合與之類也。故於此二途。下虛上盈。尤為難治。經(評熱病論。)曰陰陽交者死。此證亦可謂也。證治詳見於本條。
白話文:
又可以以此原則詳細論述伏邪的九種傳播方式。主要不外乎外傳於三陽,內傳於胃的兩種途徑。根據我多年來診治的經驗,除了這兩種途徑之外,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伏邪直接傳於腎,另一種是半傳於胃,半傳於腎,稱為下虛上盈。傳於胃者,可用大黃瀉下取之;傳於腎者,可用附子通之回之。至於下虛上實的情況,若用大黃,則可瀉胃熱,但會損傷腎氣;若用附子,則可通腎氣,但會助長胃熱。因此,附子和大黃不可同時使用。外台秘要中記載神丹甘遂等藥物,與此類似。所以,對於這兩種下虛上盈的情況,尤其難治。經書中說陰陽交感者死,此症也是如此。詳細的證治方法,在本條中已經講述。
8. 正誤
傷寒例以下。諸子不認溫疫之真。冥搜摸索。為空誤妄說。恐詿誤來學。喻嘉言擒而硬笞諸前。吳又可從而刑諸後。以二公之明。千載之滯義。一時如洗冤。仲景再出。必以龍圖見矣。
白話文:
在以下的中醫古籍中,眾多學者未能正確辨識溫疫的實質,他們只是盲目地搜尋和揣測,導致了無謂的錯誤理論。我擔心這些誤導性的理論會誤導學習者,所以喻嘉言勇敢地批評了先前的學者,而吳又可則在後續的時代進行了更正。由於這兩位先賢的明確洞察力和千年的滯留議題,我們可以立即澄清許多誤解。如果張仲景再次現身,他一定會對當下的醫學狀況感到驚訝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