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論食

溫疫有首尾能食者。有從初不食者。以不食者。較能食者。其能食者。不唯胃氣和而已。津液潤澤。熱自易化。不食者。津液日涸。藏府熯燥。難治之理也。但如少陰證。間有略能食。一日不斷者。特勿恃食。忽本證焉。腎氣不通。則真氣先竭。精神恍惚。言語錯亂。遂至不濟。雖食無益也。

此篇須論除中證。(古云消中是也)蛔蟲證。不舉此二證。吳氏之闕典也,夫如蛔蟲證。抵熱略解之際。諸證亦減卻。飲食稍進。唯腹中微熱不減。尚時發。忽惡食不食。或心煩乾嘔而不受。強與之嘔而困悶。一二旬不食。終亡害。值此等證。不論熱之多寡。宜安蛔湯加附子。

白話文:

溫疫飲食與治病

溫疫患者有能吃能喝的,也有從一開始就吃不下飯的。吃得下飯的患者,不僅胃氣調和,而且津液潤澤,熱邪也更容易消散。吃不下飯的患者,津液逐漸枯竭,臟腑變得乾燥,更難治癒。

不過,像少陰證患者,偶爾會稍稍能吃一點,但如果一天都不能持續進食,就不要以為靠吃就能好轉,因為本病的根本病機依然存在。 腎氣不通,就會導致真氣先耗竭,精神恍惚,言語錯亂,最終無力回天,即使能吃也於事無補。

這篇文章主要論述溫疫的治療,不包括中證(古人稱之為消中)和蛔蟲證。 吳氏醫書中沒有提到這兩種證,算是缺漏。

像蛔蟲證患者,在熱邪稍微減退時,其他症狀也會減輕,飲食也能稍稍進食。 但是,腹部仍然有輕微的熱感,偶爾還會發作,突然不想吃東西,甚至心煩意亂、乾嘔不止,吃不下任何東西。如果強行催吐,患者就會更加痛苦,甚至連續十天半個月吃不下東西,最終會危及生命。

遇到這種情況,不論熱邪的多少,都應該使用安蛔湯加附子來治療。

又如除中證。只食而能飢。飢而能食。雖食而津液不回。瘦弱不復。復熱不除。大便不利。或利而不止。日漸罷弊。是由脾胃之衰憊。值此等證。不問熱之劇易。宜理中輩。傷寒論論之諦矣。

白話文:

對於除中證狀,患者雖能進食但仍然感到飢餓,即使飲食後仍感飢餓,即便能進食卻無法補充體內津液,導致體形消瘦,病情加重,即使有熱症也無法消除,大便不通暢,甚至出現大便不停的情況,病情逐漸惡化。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衰弱所導致的。在遇到這類症狀時,無論熱症的嚴重程度如何,應當使用理中類藥物進行治療,這一理論已在《傷寒論》中有詳細闡述。

2. 論飲(即論渴也。)

又可氏曰。如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矣。凡渴欲飲者。以邪熱之焄蒸。津液為之涸。腹裡如湯涫。故渴而自救耳。其好冷水。固常事也。今畏冷好熱飲。恐以熱助熱。不可以不辨。夫傷寒溫疫之渴。概屬於陽明少陰之二證。其屬陽明者。必好冷水冰雪。

白虎承氣證是也。又心下有留飲。津液為不化生。藏府失液而渴。其有熱者好冷水。無熱者好暖水。不特好冰水。乃留飲即滯水也。五苓證是也。又經曰。腎惡燥。今邪熱歸於少陰。則邪熱與陰化。下利亡津液。遂成虛寒。故渴引熱飲。而自救耳。假令其不下利。亦有渴者。

以腎氣不通。津液不施也。將附子回陽。則腎氣得通。而五液並溉。熱渴自止。故渴好熱湯者。屬少陰也。

白話文:

可氏說,如果病人不想喝冷水,就應該用滾燙的湯給他喝。直到他不再想喝,就表示他的胃已經恢復正常了。凡是口渴想喝水的人,都是因為邪熱蒸發,體內的津液被蒸乾,肚子裡像滾水一樣沸騰,所以才口渴,才想藉由喝水來救自己。喜歡喝冷水是正常現象,但現在病人卻怕冷愛喝熱飲,恐怕會助長體內的熱氣,不可不分清楚。

傷寒和溫疫的口渴,大多屬於陽明或少陰兩種症狀。屬於陽明的,必定喜歡喝冷水甚至冰雪,就像白虎承氣證一樣。又如果心下有留飲,津液無法正常生成,臟腑失液導致口渴,有熱氣的人喜歡喝冷水,沒有熱氣的人喜歡喝溫水,不只是喜歡喝冰水,而是因為留飲就是水停滯。這就是五苓證。

經書上說,腎臟厭惡燥熱。現在邪熱進入少陰,邪熱與陰氣相搏,導致腹瀉,損失津液,最終變成虛寒,所以口渴才想喝熱飲來救自己。就算沒有腹瀉,也可能口渴,這是因為腎氣不通,津液不能正常運作。服用附子回陽,腎氣就能通暢,五種津液就能滋潤全身,熱渴自然就會停止。因此口渴愛喝熱湯的,屬於少陰。

3. 清熱

又可氏曰。時疫首尾。一於為熱。獨不言清熱者。是知因邪而發熱。但能治其邪。不能治其熱。而熱自已。邪之與熱。猶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獨存者。又可氏此論。實不易之確論。孰敢間然焉。但其所謂治邪。言以汗吐下三法。攻之也。然間有可攻之證。而熇熇大熱。蒸蒸身熱。

或時有休作。熱仍不解。不可如之何也。時師逢此證。概投升陽散火。茈白諸湯而不解。更與黃連解毒。白虎加黃連輩。妄事清熱。愈清愈熱。荏苒移時日。其際大便不秘即滑利。或小便不稀即癃閉。或內衄吐紅。不食日重。精神疲弊恍惚。言語不與人主當。是雖時師罪。然無可攻之證。

白話文:

又可氏說:時疫的起頭和結束,都屬於熱症。然而,並沒有特別提到清熱的方法,這說明是因為邪氣入侵而導致發熱,只要能治好邪氣,熱就會自行消退。邪氣和熱就像形影相依,形體消失,影子也就不會獨自存在。又可氏的論述,確實是不可動搖的真理,誰敢輕易反駁呢?但他所說的「治邪」,指的是用汗、吐、下三法來攻邪。

然而,有些病人雖然有可以攻邪的症狀,卻出現了燥熱、全身發熱、偶爾有暫時退熱,但熱度仍然沒有消退的情況,這時該怎麼辦呢?有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就一概使用升陽散、茈白湯等溫熱藥物,結果熱度不退,反而更加重了。於是,又給病人服用黃連解毒,或者使用白虎加黃連等寒涼藥物,企圖清熱,結果越清熱,熱度反而越嚴重。

時間一天天過去,病人的大便要么不秘反而是滑利,要么小便不稀反而是閉塞;或者出現鼻衄、吐血;食慾日漸下降;精神疲憊,神志恍惚,言語不清。這雖然是醫生失誤所致,但問題在於,病人原本就沒有可以攻邪的症狀。

則不由清熱。將何處索道乎。時師之務清熱。未可言無謂也。但診候不諦。故無效而已。苟診候診諦。乎可無大過矣。

夫風寒與溫疫。等是為熱邪。有一所感。其處必熱。診熱之輕重。以知邪之所在。若風寒之邪。始著太陽。故頭背熱甚。而胸腹熱微。若溫疫之邪。橫著膜原。故兩脅熱甚。而及胸腹。午後勢漸張。以與太陽不相涉。頭背熱反輕。是溫疫與風寒之別也。不識此形勢。而臨病家。

失之於初。則病中生許多之禍也。及邪之入里也。診猶有若此者。假令內蓄風毒。外必不仁。內結癰膿。外必甲錯。見於外者。必根於內。推而擴之。診大表。可知邪之所在。古之法也。知邪之所在。考之脈證。瞭然歷歷可視。見而為製劑。藥無虛發。雖不中而不遠矣。

白話文:

所以不能單靠清熱。要從哪裡尋找病因呢?醫生的職責就是清熱,不能說沒用。只是診斷不準確,所以沒有效果而已。如果診斷準確,就不會出大錯了。

風寒和溫疫,都是熱邪,感染的地方必定發熱。根據發熱的程度,可以判斷邪氣所在。如果風寒邪氣一開始侵犯太陽經,則頭背發熱明顯,而胸腹發熱較輕。如果溫疫邪氣橫行於膜原,則兩脅發熱明顯,並波及胸腹,下午病情加重,並不會影響太陽經,所以頭背發熱反而較輕。這就是溫疫和風寒的區別。不了解這種病症的表現,就去看病的人,

一開始就失誤,病情發展就會造成許多後患。等到邪氣入里,診斷仍然要按照這個方法。假設體內積蓄風毒,外表一定麻木不仁;體內形成膿腫,外表一定會出現僵硬。外在表現一定根源於內在,推而廣之,觀察整體表象,可以知道邪氣所在。這是古人的方法。知道邪氣所在,根據脈象和症狀,就能清楚明白地看出來,然後針對病因開藥,藥物不會白費,即使不完全準確,也不會差得太遠。

胸中有熱者。虛里動而臂熱。

胃實者。腹中熱。心下硬滿而痛。

少陽有熱者。右脅下熱。其經拘急。若連少腹。膨然微滿者。或下血。

胸腹及周身大熱。若無大熱。無甚發作。煩渴好冷水。舌上白胎。其脈洪大。若微洪大。不論有汗無汗。為熱在肌肉。

額骨熱如灼。少腹熱不甚。若微冷。為下虛上盈。

四肢厥逆。腹中反熱者。為陽氣縮退。

是診熱之大略也。所謂某處熱。唯某處熱。非言他處無熱。較之他處。特某處殊甚而已。啻診候不切。幾乎難得矣。是余積年覃思。私所得也

向余療女孺。甫五歲。系溫疫。六七日視之。證屬陽明。心下硬滿壯熱。按之輒啼。因知其痛。與小承氣湯加甘草。至夜再診。大便未利。然心下已軟。熱大減。微思食。但少腹熱反甚。是胃中之燥屎。已降腸中也。雖未得利。知不俟朝必利。其夜果得下二行。不日而愈。夫燥屎在胃。

白話文:

胸口有熱的人,身體虛弱,手臂也會發熱。

胃脹滿的人,肚子裡會發熱,心窩處硬脹疼痛。

少陽經有熱的人,右脅下會發熱,經絡拘緊,如果連帶小腹,腹部微微脹滿,可能會出血。

胸部、腹部和全身都發熱,即使沒有明顯的熱度,也沒有明顯發作,但會感到煩躁口渴,喜歡喝冷水,舌頭上有一層白苔,脈象洪大,如果脈象稍微洪大,不論是否有汗,都屬於熱氣在肌肉裡。

額頭發熱像被火燒一樣,小腹發熱不嚴重,甚至稍微發冷,屬於下虛上盈。

四肢厥冷,腹部卻發熱,屬於陽氣衰退。

這些是診斷熱病的大概方法。所謂的某處發熱,只是說某處特別熱,並不是說其他地方沒有熱。只是與其他地方相比,某處的熱度特別明顯而已。如果診斷方法不準確,幾乎很難找出病因。這些都是我多年來思考,私下得到的經驗。

曾經治療過一個五歲的女孩,患了溫疫。六七天後去看她,症狀屬於陽明經,心窩處硬脹發熱,按下去就哭,就知道她很痛。於是給她開了小承氣湯加甘草。晚上再去診察,她還沒排便,但心窩處已經軟化了,熱度也減輕了,稍微想吃東西,但是小腹卻反而更熱。這是因為胃裡的燥屎已經降到腸子裡了,雖然還沒排出,但我知道她一定會在早上之前排便的。結果那天晚上她果然排了兩行便,不久就痊癒了。燥屎在胃裡,…

則心下壯熱。已降腸中則少腹熱甚。蓋小兒皮肉薄弱。邪之所在。玲瓏可鑑。至於大人。肌肉敦厚。雖不如此瑩徹。而於理無二。則能通其義。或有得焉矣。

又按法治之。熱仍不解。反求之少陰。得附子方解者。間復有之。詳見於少陰條。

白話文:

如果心胸部位有發熱症狀,表示熱邪已下降到腸胃中,就會出現小腹劇烈發熱。這是因為小孩子的皮膚和肌肉比較薄弱,邪氣入侵容易顯露出來,就像在透明的玻璃珠上可以清楚看見內部的東西一樣。至於大人,肌肉比較厚實,雖然不像小孩子那樣明顯,但道理是一樣的,只要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對症下藥,找到治療方法。

此外,按照醫書上的方法治療,如果熱症仍然不消退,可以再探究少陰經是否受影響,並用附子方來治療,有時會收到奇效。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少陰經的章節。

4. 應下諸證

舌白胎,疫邪在募原。舌上白胎。是其正候也。傷寒邪傳少陽。亦白胎。胎無二等。是熱病之所為。何以別之。少陽白胎。其證往來寒熱。疫邪白胎。便渴而無惡寒是也。又陰證之極。有白胎滑如攤肪。

舌黑胎,固屬胃實。下後硬黑。變軟黑。是其常事。若下後。神不蘇善寐。為餘邪入少陰。又上盈下虛。亦見黑胎。與胃實無異。

舌黑無胎,又可氏曰。此經氣。非下證也。妊娠多見此。陰證亦有此。並非下證。所謂經氣。在經之邪熱。不能透發於外。卻內蒸於胸中也。此證數欲漱。而不欲飲。治法宜茈胡劑。

妊娠多見此者。內多蓄血液。為外熱所蒸。變見其色也。猶地黃以酒蒸之。其色便黑。治法同經氣。

白話文:

舌頭上覆蓋白色苔,表明疫病邪氣入侵募原。舌頭上的白色苔,是病情的正常表現。傷寒邪氣傳入少陽,也會出現白色苔。白色苔沒有等級之分,是熱病引起的。如何區分呢?少陽白苔的症狀是寒熱往來,而疫邪白苔的症狀是口渴卻不惡寒。另外,陰證的極度情況下,會有白色苔,滑潤如油脂。

舌頭上覆蓋黑色苔,通常屬於胃實。舌苔顏色從硬黑變軟黑,是正常現象。如果出現舌苔顏色變黑後,神志昏沉,容易入睡,說明餘邪入侵少陰。還有,上實下虛的情況下,也會出現黑色苔,與胃實無異。

舌頭上出現黑色卻沒有苔,可以用「經氣」來解釋。這並非下證,孕婦常出現這種情況,陰證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都不屬於下證。所謂「經氣」,是指經絡中的邪熱無法透發出去,反而在胸中鬱積。這種情況下,病人經常想要漱口,卻不願喝水。治療方法宜使用茈胡劑。

孕婦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積聚了大量的血液,被外熱蒸灼,導致舌頭顏色變黑。就像地黃用酒蒸煮後,顏色就會變黑一樣。治療方法與「經氣」相同。

陰證。見此者。腎氣之困。見其色也。猶瘀熱在脾。便發黃。而有甚於此。又見離離灰黑色。乃腎氣之傾也。並非附子劑。不能挽回矣。

舌黑乾燥,伏邪日久。不離募原。則邪熱熏胸中。與心火相併。郁為大熱。津液涸竭。則白胎老。作焦黑色而乾燥。恰與胃實之舌相似。而無胎為異。且以腹無胃實候。應別之。

又有蛔動。蟲氣熏膈。見此候。應就本條求之。

舌芒刺,此候不繫於疫之輕重。人之老少。延捱引日。津液素涸者。舌上乾燥。易生芒刺。治法。雖欲為主生津潤燥。而為餘證所拘。無暇專行滋陰也。苟非慧悟於匕劑者。多失乎機會。悔而不及矣。

白話文:

陰證出現時,代表腎氣衰敗。從患者的顏色來看,就像脾臟積聚了瘀熱,導致排泄物發黃,但比這更嚴重。如果患者的顏色呈現灰黑色,代表腎氣已經嚴重衰竭,即使使用附子也不能挽回。

舌頭黑而乾燥,代表邪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如果邪氣沒有離開募原,就會熏蒸胸腔,與心火相併,導致胸中熱氣極盛。津液枯竭,舌苔就會變得老舊,呈焦黑色,並且乾燥。這種情況與胃實的舌頭相似,但沒有舌苔。因此,要根據患者腹部是否出現胃實的症狀來區分。

還有一種情況是蛔蟲活動,蟲氣熏蒸膈膜,出現這種症狀時,應該根據本條內容尋找治療方法。

舌頭上出現芒刺,這種情況與疫病的輕重、患者的年齡大小沒有關係。如果患者年老體弱,長期津液不足,舌頭就會乾燥,容易生出芒刺。治療方法雖然要以滋陰潤燥為主,但受到其他症狀的影響,無法專注於滋陰。如果醫生不能靈活運用藥物,就會錯失良機,後悔莫及。

舌裂,上盈下虛。亦見此候。

舌短,舌硬,舌卷,陰陽二證。俱見此候。多易取敗。

白沙胎,下利傷津液。亦見此候。

舌紅滑,以大便下利。不暇熱熏胸中。故無胎。以下利亡津液。熱毫不除。故紅滑乾燥。宜急下之。失下必死。又伏邪陷於少陰。所云舌黑乾燥隨消。亦變作紅滑色。宜加減真武湯。

舌兩道白胎,邪尚在募原。

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並屬胃熱。固當下。又上盈下虛。亦見此候。唇口皮起。陰證常多見此候。

口臭,因胃熱湧宿飲。宜下。

鼻孔如煙煤,又可氏曰。此疫毒在胃。下下勿辭。古人以為肺絕。見此證必死。仍應較餘證。審諦發藥。又有臥床日久。燈煙煤黑者。宜再審勿忽棄。

白話文:

舌頭上有裂痕,上面充盈,下面虛空,也會出現這種症狀。

舌頭短、舌頭硬、舌頭捲曲,是陰陽兩種證候,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大多容易失敗。

舌苔白而薄,腹瀉損傷津液,也會出現這種症狀。

舌頭紅而滑,伴隨大便腹瀉,沒有時間讓熱氣熏蒸胸腔,因此沒有舌苔。因為腹瀉導致津液流失,熱氣無法消退,所以舌頭紅而滑且乾燥。應該趕快瀉下,錯過瀉下的時機就會死亡。又可能邪氣侵入少陰經,所以說舌頭黑而乾燥隨之消失,也可能變成紅而滑的顏色,應該服用加減真武湯。

舌頭上有兩道白色舌苔,邪氣還停留在募原穴。

嘴唇乾燥裂開,嘴唇焦黑,嘴唇和口周圍的皮膚起皺,都屬於胃熱。應該瀉下。又上面充盈,下面虛空,也會出現這種症狀。嘴唇和口周圍的皮膚起皺,陰證經常出現這種症狀。

口臭,是因為胃熱上湧宿食,應該瀉下。

鼻孔像煙煤,又可以說是,這是疫毒在胃中,瀉下瀉下不要猶豫。古人認為肺氣絕,看到這種症狀就會死亡。還是應該根據其他症狀,仔細診斷後再用藥。又有些人臥床時間過長,燈煙熏黑,應該再次審慎檢查,不要忽視。

齒衄,鼻衄,胃實之溢於經也。宜下之。又上盈下虛。亦見此證。宜降火。但鼻衄有連日不止。至於二三升者。勿怪。裡熱從血解。與汗解同理。血已止。專主養榮。又力役行旅。總勞身體者。系疫或為鼻衄。鼻衄者多死所以然者。本因強力傷腎也。

口燥渴,此證不獨陽證而已。陰證亦每見此證。經曰。腎惡燥。邪陷少陰。五液不生。故口燥渴自救。時師不曉此義。概投清熱藥。徒延時日。過事不鮮。

目赤,咽乾,氣噴如火,上盈下虛。亦見此證。小便赤黑。涓滴作痛。

小便極臭,並熱迫下焦。脈沈實而數為裡實並可下。但無力者。未可下。

白話文:

牙齦出血、鼻出血,都是胃氣充盈溢出經絡所致。應該要瀉下。另外,上半身充盈、下半身虛弱,也會出現這種症狀,應該要降火。不過,如果鼻出血連續幾天不停,甚至達到二三升的量,也不必驚慌,這是體內熱氣從血液中排出的表現,就像出汗排熱一樣。血止住之後,就要專注於滋養身體。如果過度勞累、舟車勞頓、長時間勞作,也會導致鼻出血。鼻出血的人容易死亡,原因是過度勞累傷了腎氣。

口乾舌燥,不只是陽證才會有這種症狀,陰證也常常出現。經書上說:「腎臟厭惡乾燥,邪氣入侵少陰經,導致五液無法生成,所以口乾舌燥。」有些醫生不了解這個道理,一味地用清熱藥物,徒然浪費時間,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眼睛紅腫、咽喉乾澀、呼吸急促像火一樣噴出,上半身充盈、下半身虛弱,也會出現這種症狀。小便赤黑,排尿時滴滴作痛。

小便非常臭,並且熱氣迫使下焦部位。脈象沉實而數,表示裡證實熱,可以瀉下。但是,如果體虛無力,就不要瀉下。

揚手擲足,即躁煩。有虛實之分。宜較餘證而定之。概躁煩。屬真氣幾微。尚有可治者。至身不寧危。

潮熱,譫語,二證並見屬胃實。固可下。又有神虛譫語。詳見於本條。

善大息,短氣,屬胃實。此證心下必滿。並可下。上盈下虛。亦見此證。

心下滿,心下高起如塊,心下痛,腹脹滿,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脹痛,並胃實之正候。固可下。但脈無力數疾。並不可下。又陰證大便不通。小便稀。亦能脹痛。不可下之。二便利。而脹痛自已。又下後下證減。而按之心下仍痛者。有水結。有積聚。不可概為胃實。

腹皮貼背,此以胃實失下。累日不食。胃氣失養。邪毒獨存。脹滿頓除。反作仰瓦狀。形勢甚危。似難施下。務急下之。或免鬼錄。但腹軟者。屬虛。

白話文:

手腳動作頻繁不安就是躁煩,根據虛實情況不同,需結合其他症狀判斷。一般來說,躁煩屬於真氣衰微,仍有治療的可能。但如果患者焦躁不安、坐立難安,則病情危重。

潮熱、譫語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屬於胃實證,可以服用瀉藥。也可能存在神虛譫語,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條目。

善於發出大口氣、呼吸短促,屬於胃實證。這種情況下,患者心下必定脹滿,可以用瀉藥治療。上盈下虛也會出現這種症狀。

心下脹滿、心下高起如塊狀、心下疼痛、腹部脹滿、腹部疼痛按壓加重、心下脹痛,都是胃實證的典型症狀,可以使用瀉藥。但如果脈象無力而數且快,則不能使用瀉藥。另外,陰證患者大便不通、小便稀,也會出現腹部脹痛,不能使用瀉藥。如果大便和小便通暢,脹痛自行消失,或者瀉藥使用後症狀減輕,但按壓心下仍然疼痛,則可能是水腫或積聚,不能一概而論為胃實證。

腹部皮膚貼背,這是因為胃實證沒有及時治療,導致連續多日不進食,胃氣失養,邪毒獨存,脹滿突然消失,腹部反而變得像屋瓦一樣凹陷,形勢十分危急,看似不宜使用瀉藥,但一定要盡快服用瀉藥,以免危及生命。但如果腹部柔軟,則屬於虛證。

頭脹痛,頭熱,耳鳴,上盈下虛。亦有此三證。

小便閉,陰證每多此證。詳於本條。又有神怯恍惚。小便閉者。宜道赤散。但遺失者。不治。

大便閉,陰證每多此證。詳於本條。又雖閉至一二旬。而不下重。無害於小便。慎勿下之。津液回而自通。

大腸膠閉,協熱下利,熱結傍流,並詳於本條。

四逆,脈厥,體厥,並失下者。間至於此。但煩躁無寧刻者不治。又不下後。有見此證者。宜四逆輩。不及者死。詳見於本條。

發狂,此證特見於白虎證。其他概煩躁譫語之甚。乃作狂狀也。

白話文:

頭部脹痛、發熱、耳鳴,感覺頭部充盈而身體虛弱,這些症狀可能同時出現。小便閉塞的情況下,陰證患者經常出現這些症狀,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條目。此外,患者可能伴隨神志不清、恍惚等症狀。小便閉塞的患者,宜服用赤散,但如果已經出現遺失的情況則無藥可治。大便閉塞的情況下,陰證患者也經常出現這些症狀,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條目。即使大便閉塞一兩週,但沒有下墜感、也沒有影響小便,則無需強行通便,只需等待津液回流,自然會通暢。大腸膠閉、協熱下利、熱結傍流,這些症狀的詳細說明,請參閱相關條目。四逆、脈厥、體厥,以及失下症,偶爾會伴隨這些症狀。但如果患者煩躁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則無藥可治。此外,大便不通之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宜服用四逆湯,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條目。發狂的症狀,通常只出現在白虎證,其他情況大多是煩躁不安、胡言亂語,表現出狂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