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之研究》~ 卷上 (9)
卷上 (9)
1. 盜汗
難經曰。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又可氏曰。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難經所說。謂榮衛之常度。又可氏以寤寐。發明此義。誠千古之確論。
白話文:
【盜汗】
《難經》提及,人體在一天之內,陰陽之氣會交互運行二十五次,也就是說,陽氣和陰氣各運行二十五度,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環。又如柯氏所言,當人睜開眼睛時,衛氣會在陽分(即身體表面)活動;而閉上眼睛時,衛氣則會在陰分(即身體內部)運行。衛氣在陽分運行,指的是其向外表散發的過程;在陰分運行,則是指其向內收斂的過程。《難經》中的描述,實際上是在闡述營氣與衛氣的正常運行規律。柯氏通過對清醒與睡眠狀態的分析,進一步闡釋了這一理論,這確實是歷史上的一個精確見解。
2. 狂汗
(傷寒陽明病。內有水寒。陽氣格而不通。則為骨節痛。若能食者。水不勝穀氣。卒然狂汗而解。按傷寒狂汗。為腹內事。吳氏以為肌表事。亦髮長沙之餘緒。)
狂汗候頓發狂。躁煩瞋目驚呼。其狀可怖。但其證甚稀。不知此候者。瞠然無所措手足耳。
白話文:
【狂汗】
(在傷寒病當中,如果是陽明病型,體內有水寒,使得陽氣受到阻隔無法順利流通,就會出現骨節疼痛的症狀。如果病人還能進食,表示體內的水濕還不足以壓過穀氣,可能突然會大量出汗,這是病情開始緩解的徵兆。據說傷寒時的狂汗,反映的是體內的情況。有人認為這是體表的反應,這種見解也是對傳統醫學理論的一種延伸和補充。)
當狂汗的症狀突然爆發,病人會變得極度焦躁,眼睛瞪大,驚恐地大聲呼叫,那樣子讓人看了很害怕。只是這種症狀非常罕見。如果不瞭解這個症狀,遇到時可能會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3. 發斑
(按外臺傷寒發斑。系胃爛內熱。危甚。溫疫發斑。因伏邪已潰。外出榮分為易治。輕重之間。豈翅霄壤耶。)
斑之所由發。詳於斑汗合論中。但斑每易內陷。急與舉斑湯。托之為要。若毒內陷者。宜副用底裡野加。
一人大發斑。其色濃紅。如緋桃花。三四十日不解。其際熱有潮汐。食有增減。體罷神倦。似勢難支。勉與舉斑湯。時副用半夏藿香湯。二閱月而全愈。所謂斑發。血分重濁。難化可知。又有伏邪已潰。大半傳少陰。小半傳血分。外發斑。內下利善寐。於是舍斑護少陰。與真武加當歸。若有熱。以生地代當歸。日後斑自消。而不為害。
白話文:
關於發斑的情況,在《外臺祕要》中提到的傷寒發斑,是由於胃部功能失調導致內部熱氣過盛,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然而,溫疫導致的發斑,則是因為潛藏在體內的病邪已經開始往外排解,進入人體皮膚的營養層,這種情況相對較易治療。兩者的嚴重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
發斑的原因,在斑汗合論中有詳細的說明。但通常發斑容易導致病情往內部惡化,此時應立即服用舉斑湯,目的是將病情托住,避免進一步惡化。如果病毐已經深入體內,可以輔助使用底裡野加。
有一個病例,病人全身大量出現斑點,顏色濃烈如緋桃花,持續了三四十天都未見好轉。病人的體溫像潮水一樣起伏不定,食慾也時好時壞,身體疲憊,精神不振,似乎病情難以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他服用舉斑湯,同時輔以半夏藿香湯。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終於完全康復。由此可見,發斑是由於血液中的毒素過重且不易清除。另外,潛藏的病邪一旦爆發,大部分會影響到少陰經絡,小部分會影響到血液。外在表現為發斑,內部可能伴有腹瀉和嗜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忽略表面的發斑,專注於保護和調理少陰經絡,可以使用真武加當歸的方子。如果還有熱象,可以用生地來替代當歸。隨著時間的推移,斑點會自然消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4. 數下亡陰
陰證下利。多日不止。亦有兩目加澀。口舌乾燥。尚宜真武。甚者副用童便。如白通加人尿豬膽湯。邪盡津液回。亦是一術。
白話文:
在治療陰虛導致的慢性腹瀉,如果持續多日都無法止住,甚至出現眼睛乾澀、口舌乾燥等症狀,應該使用真武湯來調理。對於更嚴重的情況,可以輔助使用童子尿。如同白通加人尿豬膽湯這種方法,當體內的病邪被清除,身體的津液恢復,也是一種治療手段。
5. 解後宜養陰條
溫疫解後。餘熱動支飲。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與蔞貝養榮湯。不出五七貼而有效。及十餘貼無效者。非其證也。宜更張。又有下虛證。客氣動膈。咳痰不休者。宜主用生薑附子。其證多大便下利。脈狀不實。
白話文:
在瘟疫康復之後,如果身體還殘留一些熱氣,引發了支氣管的問題,例如大量的痰液湧出,胸口和咽喉部位感覺不清爽,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蔞貝養榮湯來調理。通常在服用五到七帖內會看到效果,若超過十多帖仍無改善,那可能這藥方不適合你的病情,應該換一個治療方案。
另外,有些人可能有下焦虛弱的情況,外來的邪氣影響到了橫膈膜,導致不停咳嗽和吐痰,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生薑和附子作為主要藥材來調理。通常有這種情況的人,會有多次的大便瀉下,且脈象多顯示為虛弱的狀態。
6. 用參宜忌條
又可氏於人參,其意中焦無虛候者,斷不可與之。今實者再三投之,即加變證云云。又可氏之所云太佳,可針砭乎時師之俗腸。但至於其謂人參行血里之補藥,不能無論,欲說之,辭涉繁衍,姑置不記。所謂變證者,腹脹不食,嘔逆趺腫,小便不利等是也。
一官娃甫四十餘,初患輕疫,誤治延日,幾乎一月所。請余診,身熱不食,唇燥舌燥,錯語困臥,大便滑,寸口脈微,趺陽微而不鼓,神彩甚衰,辭不治,固請,與之補中益氣湯加附子,頓奏奇效,熱減諸證良輕,尚與前劑。至於五六日,前證復起,腹脹食減,趺腫更加,神氣惛懵。
知是過用參附之所致,更與安心養血湯,亦不利。前後投藥旬日,而固辭,後月餘赴聞至。私考此,非參附為害,幾微神氣,固屬不治,偶藉參附之力,挽回餘氣,暫照殘光耳。
白話文:
在[使用人參的適應與禁忌]這個主題下,有以下內容:
有人指出,對於人參這種補品,若中焦(脾胃)並無虛弱症狀的人,絕對不應該服用。然而,在現實中,即便身體壯實的人,反覆服用人參,也可能會產生副作用,例如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腳部水腫、小便不暢等症狀。這類觀點極具價值,可以提醒一些傳統醫生不要盲目跟風。
然而,對於人參被視為能進入血液系統補充元氣的藥物這一說法,我們無法不提出討論。若要深入探討,恐會涉及過多的專業術語,故暫且略過不談。
舉例來說,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起初只是得了輕微的流行病,但因治療失當,病情拖延近一個月。後來她請我診斷,當時她體溫偏高,口乾舌燥,說話含糊不清,精神疲憊,且大便不成形,脈搏微弱,腳部也呈現微弱無力的狀態,整個人看起來毫無生氣。我本想拒絕治療,但她堅決要求,於是給她開了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沒想到藥效立竿見影,她的發燒和其他症狀都有所改善。我繼續讓她服用同一個藥方,直到第五六天,之前的症狀再次出現,腹部脹滿、食慾減退、腳部水腫加劇,精神狀態也變得混沌。
我意識到這是因為過度使用人參和附子導致的。我換了一種藥方,安心養血湯,但效果不佳。在接下來的十多天裡,我試了各種藥方,但都被她拒絕。一個多月後,我再次接到她的消息,我私下分析,其實並非人參和附子造成了危害。當時,她的情況已經非常危急,幾乎無法治療。只是偶然間,靠著人參和附子的力量,才勉強挽回了一線生機,但那也只是暫時的迴光返照而已。
7. 下後反痞
心胸即心中。為上焦。邪留上焦。無可下之理。又可氏指心下。言心胸。一家之常言。且心下痞證。長沙禁下之。若遇此證。能可審虛實。妄勿下之。
一老夫。溫疫得下證。下之諸證。除去七八。精神稍蘇。言語略正。五六日。而心下更硬滿。按之痛。下證復具。雖老人不得不下。斟酌復下之。心下反逆滿。氣促急。投真武加減湯。峻補連進。毫無寸效。精神日衰而死。
白話文:
[下後反痞]
心胸就是我們說的心臟位置,這是身體的上焦部位。如果邪氣停留在上焦,並沒有理由要進行瀉下治療。而這裡所說的心下,是指心臟下方的位置,這在醫學上是常見的用語。再者,對於心下痞這種症狀,張仲景(長沙)是禁止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能判斷出虛實,不要輕易地就進行瀉下。
有個老先生,得了溫疫,他的病徵顯示適合進行瀉下。經過瀉下後,大部分的病徵都消失了,精神狀況也稍微恢復,說話也比之前正常。但五、六天後,他的心臟下方變得更硬更滿,按壓時會痛,瀉下的病徵再次出現。雖然他是老年人,但還是必須進行瀉下。經過考慮後,再次進行瀉下,但這次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心臟下方反而更加逆向脹滿,呼吸急促。於是投以真武湯加減方進行補養,但是效果微乎其微,精神一天比一天差,最後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