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靈散

TIAN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靈散」中的天靈蓋,實際上是指人頭骨的頂骨部分。在古代醫學中,天靈蓋被認為具有鎮驚安神、固齒止痛的作用。在該方劑中,天靈蓋可能用於治療因驚嚇所致的不安或牙齒疼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天靈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以對天靈散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如下:

主治病證:

  1. 瘵疾(傳屍勞瘵): 這是天靈散最核心的應用,《本經逢原》詳細描述了瘵疾的病機,認為其與「屍疰之氣」有關,此病會導致脊脈淫癢、疼痛,或寒熱交替、手足發輕、脈象虛弱。天靈散被認為是治療此類因陽氣衰弱,導致邪氣內侵的瘵疾的特效藥。
  2. 血崩: 多部醫書記載天靈散可治血崩不止,如《古今醫鑒》、《濟世全書》等均提及此點,且指出使用燒存性的天靈蓋末,以黃酒調服,有立竿見影之效。
  3. 瘧疾: 多部醫書,如《萬病回春》、《雲林神彀》、《濟世全書》等都記載天靈散可以治療瘧疾,尤其是小兒瘧疾。《醫宗說約》更明確指出天靈散是「截瘧」的「真靈藥」。
  4. 小兒痘瘡: 《本經逢原》提及,天靈散炙淨細末可治療小兒痘瘡灰白陷伏、不長、煩躁不安的症狀,雖為不得已而用之,但可見其功效。
  5. 氣毒瘰?: 《太平聖惠方》提到天靈散可治氣毒瘰?,即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的病症。
  6. 經血不止: 《古今醫鑒》明確指出天靈散可治經血不止,並稱其有「神效」。

治療原理分析:

  1. 辟邪解毒: 《本經逢原》中將天靈蓋視為「諸陽之會」,能「闢一切陰邪不正之氣」,這表明天靈散具有強大的辟邪解毒作用,能夠驅除導致瘵疾的「屍疰之氣」。這種理論將疾病的產生歸咎於邪氣的侵入,而天靈蓋則被認為具有「以陽驅陰」的功效。
  2. 收斂止血: 在治療血崩方面,古籍中多用「燒存性」的天靈蓋。燒存性是一種炮製方法,可使藥材具有收澀、止血的功效。天靈蓋燒灰後,可能通過其收斂的特性,達到止血的目的,這也解釋了其治療經血不止、血崩的原理。
  3. 截瘧: 天靈散治療瘧疾的原理可能與其辟邪解毒的作用相關。瘧疾的病因之一被認為是外感邪氣,天靈散通過其辟邪之性,能夠截斷瘧疾的發作。此外,天靈散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瘧作用,但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4. 消腫散結: 針對瘰?,天靈散的治療機制可能與其活血散結、解毒消腫的功效有關。

組成成分的協同作用:

綜合各方記載,天靈散的組成主要包括天靈蓋、檳榔、麝香、阿魏、甘遂、安息香、硃砂等。其中:

  • 天靈蓋: 是方中的君藥,具有鎮靜安神、辟邪解毒之功。
  • 檳榔: 具有驅蟲、消積的功效,有助於驅除體內邪氣。
  • 麝香、阿魏: 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
  • 甘遂: 具有峻下逐水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痰濕瘀積。
  • 安息香: 具有開竅辟穢、活血止痛的作用。
  • 硃砂: 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穩定心神。

這些藥物配伍使用,具有辟邪解毒、活血通絡、驅蟲消積等多重功效,共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之,天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其強大的辟邪解毒作用,以及收斂止血、活血通絡等功效。它針對瘵疾、血崩、瘧疾等多種病證,具有較好的療效。然而,由於古代醫學理論的局限性,對其具體的藥理機制尚需深入研究。

傳統服藥法


天靈蓋2指大,檳榔5個,麝香3錢,阿魏3錢,甘遂3錢,安息香3錢,朱砂1錢。
驅蟲。
上為末。
每服3錢,用薤白、蔥白各14莖,青蒿兩把,甘草、桃枝、柳枝各5寸,桑白皮、石榴根皮各1片,以童便4大碗,於瓷器內,文武火煎至1碗,去滓,分作3盞,調前藥末,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瘧疾化膿性關節炎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天靈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天靈蓋(燒存性)。 主治:小兒瘧疾,跌撲骨折。

天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天靈蓋(塗酥,炙微黃)1分,黃連(去須)1分。 主治:小兒心熱風癇,發歇不定。

天靈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天靈蓋1兩(帶血色者,以茅香水洗5-7度,塗酥,炙令焦黃),虎脛骨1兩(塗酥,炙令焦黃)。 主治:氣毒瘰癧遍項,及流註脅腋下,有頭疼痛。

天靈散, 出處:《慎柔五書》卷四。 組成: 天靈散(《慎柔五書》卷四。)出處:《慎柔五書》卷四。組成:天靈蓋2指大,檳榔5個,麝香3錢,阿魏3錢,甘遂3錢,安息香3錢,朱砂1錢。主治:驅蟲。 。 主治:驅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