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腹子膏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互補: 大腹皮性寒,味苦,善於下氣除濕,且能瀉水消腫,與大腹子同為利水滲濕之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藥理協同: 大腹皮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與大腹子中的其他成分共同作用,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利水、通便排毒的效果。
因此,大腹皮的加入不僅能加強大腹子膏的利水滲濕功效,更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大腹子膏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大腹子膏主要以大腹皮為君藥。大腹皮性味辛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利水消腫、行氣消積的功效。
古代功效與主治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大腹子膏的主要功效是「治烏癩」。烏癩,又稱烏癜風,是一種皮膚疾病,其特徵為皮膚出現色素脫失斑塊,顏色較深,呈黑色或灰黑色。古人認為此病多與氣滯血瘀、濕邪阻滯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利水消腫,化濕散結: 大腹皮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減少濕邪在體內的積聚,從而改善因濕邪阻滯而引起的皮膚問題。對於烏癩而言,若其發病與濕邪有關,大腹皮的利水作用能從根本上改善病理基礎。
行氣消積,疏通氣血: 大腹皮同時具備行氣消積的功效,能疏通氣機,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皮膚色素沉著問題,大腹皮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環,幫助色素代謝,達到治療目的。
外用膏劑,局部作用: 大腹子膏的使用方式為外敷,直接作用於病竈。膏劑的基質(臘月豬膏)能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且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這使得大腹皮的藥效能集中於患處,發揮其利水消腫、行氣化瘀的功效,進而改善皮膚病症。
總結
綜上所述,大腹子膏治療烏癩的原理,主要在於其君藥大腹皮的利水消腫、行氣消積之功。透過排除體內濕邪,疏通氣機,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環,進而達到治療烏癩的目的。此方劑運用藥物的本質特性,以局部外敷的方式,針對皮膚病變,發揮其獨特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大腹子(生者,用皮全者,勿令傷動)2枚(如無生者,乾者亦得)。
以酒1升浸,緩火熬令酒盡藥乾,為末,煉臘月豬脂,調和如膏。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腹子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大腹子(生者,用皮全者,勿令傷動)2枚(如無生者,乾者亦得)。 主治:烏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