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邪丸

逐邪丸

ZHU XIE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25%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邪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驅除體內的邪氣。其組成中包含砒霜,這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然而,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視為特別有效的藥材之一。其原因在於砒霜能夠刺激人體的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並增強新陳代謝。此外,砒霜具有驅邪解毒的特性,可以針對某些隱祕病症進行強效的治療。

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觀,砒霜在適當的劑量和配伍下能發揮其療效,藉此調動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因此,逐邪丸通常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確保病人身體狀況適合此方劑。雖然砒霜的使用需要謹慎,但在中醫理論中,它的獨特貢獻不容忽視,並且經過充分的歷史驗證,證明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醫學也對這類成分的應用提出了挑戰和反思,促使中醫在傳承中不斷調整與革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邪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記載主治「瘧疾,往來寒熱,發歇無時」,核心針對瘧疾的典型症狀:寒熱交替、發作無規律。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多因「瘧邪」伏於半表半裏,導致營衛失和,陰陽交爭,故出現寒熱往來。逐邪丸以「逐邪」為名,強調驅除病邪的特性,尤其針對反覆發作的瘧疾。其使用方式(發作前嗅聞)和製法(特定時辰採藥)反映古代對時辰藥理與外治法的重視。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濕生蟲、百節蟲

    • 此二蟲於端午日(五月五日)採集,端午被視為陽氣至盛之日,蟲類藥此時「得天地陽氣」,古人認為可增強攻邪之力。
    • 「濕生蟲」可能為喜濕環境的蟲類(如鼠婦),其性走竄,傳統用於破瘀散結;「百節蟲」或指馬陸,具通絡解毒之效。兩者合用,意圖疏通經絡,驅逐伏邪。
  2. 砒霜(細研)

    • 砒霜為大熱大毒之品,古代用於截瘧、殺蟲。其毒性可強行抑制瘧邪亢盛之熱,但需嚴格控制劑量(本方僅用3錢,且非內服)。
    • 此處砒霜的應用邏輯可能源於「以毒攻毒」,透過猛烈藥性直接壓制病邪。
  3. 棕子角

    • 可能指粽葉(箬葉)的尖角部分,具清熱辟穢之效,或作為賦形劑調和藥性。端午時節的棕子角亦被賦予辟邪象徵。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結合「蟲類藥通絡」與「砒霜攻毒」的特性:

  • 外治法設計:透過嗅聞藥丸,利用芳香走竄之氣直達上焦,開泄腠理,促邪外散。古代認為瘧邪自口鼻而入,故以鼻嗅截斷病勢。
  • 時空藥效觀:端午午時製藥,借天時陽氣助藥力,強化逐邪效果;面向南方操作,取「火位」助熱性藥物的發散。

綜論

逐邪丸的組方體現古代「毒藥攻邪」與「時令療法」的結合,蟲類藥通絡引邪出表,砒霜直折瘧邪,輔以時辰方位增強藥效。其設計符合瘧疾「伏邪」病機,但全方偏峻烈,反映古代對頑疾的攻逐思維。

傳統服藥法


濕生蟲49枚,百節蟲49枚,砒霜3錢(細研),棕子角1-7枚。
五月五日,日未出時,於東南上尋取兩般蟲令足;至午時,面向南,都研,丸如小豆大。
每於發前,手內把1丸,嗅七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逐邪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濕生蟲49枚,百節蟲49枚,砒霜3錢(細研),棕子角1-7枚。 主治:瘧疾,往來寒熱,發歇無時。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