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龍散

竹龍散

ZHU L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心經 20%
腎經 20%
肝經 20%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龍散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與竹龍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桃仁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2. 散瘀止痛,祛風濕: 五靈脂還具有祛風濕、散瘀止痛的作用,與竹龍散中其他藥材,如威靈仙、防風等,共同發揮驅散風寒濕邪、止痛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

竹龍散中加入黑豆,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清熱解毒:黑豆性寒,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竹龍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黑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主藥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二、補腎益氣: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腎益氣、烏髮養顏的功效。竹龍散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也需兼顧患者的體質,黑豆的補腎益氣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元氣,增強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竹龍散主治「消渴」,即中醫所述以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為主要表現的病症,類似於現代的糖尿病或尿崩症等代謝異常疾病。此方以「小渴只一服愈」強調其速效性,且特別註明「渴定後不可服熱藥」,顯示其針對「熱性消渴」的傾向——即因陰虛內熱或燥火傷津所致的消渴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

  1. 五靈脂(半兩)

    • 性味歸經:苦、甘,溫;入肝、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化瘀、止痛,多用於血滯疼痛、婦科瘀血證。
    • 消渴應用
      • 消渴日久易夾瘀(「久病入絡」),五靈脂可疏通血絡,改善津液輸布;
      • 其性溫能行氣,但配合黑豆製衡,避免過燥。
  2. 黑豆(生,去皮,半兩)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
    • 傳統功效:利水消腫、解毒,生用偏清熱滋陰。
    • 消渴應用
      • 黑豆補腎陰而清虛熱,符合消渴「陰虛為本」的病機;
      • 去皮減其滯膩,增利水之效,助排出體內濁熱。

配伍邏輯

  • 活血與滋陰並行:五靈脂化瘀通絡,黑豆滋腎清熱,共調氣血津液運化。
  • 湯劑載體(冬瓜湯)
    • 冬瓜性寒,清熱生津、利水,助黑豆增強清熱養陰之效;
    • 若無冬瓜,以苗、葉、子替代,取其同源相近功效。

治療原理推論

竹龍散通過「清熱活血、滋陰利水」的組合:

  1. 治標
    • 黑豆加冬瓜湯直接清解上中二焦之燥熱,緩解口渴症狀;
    • 五靈脂改善血絡瘀滯,使津液上承於口。
  2. 治本
    • 黑豆滋腎陰以固下焦,防止水液直趨下泄(多尿);
    • 活血藥間接助氣化,恢復水液代謝平衡。

總結

此方簡潔而切中消渴「陰虛血瘀」的核心病機,以通為補,避免了滋膩藥妨礙脾胃之弊。其速效(「一服愈」)可能針對初期燥熱明顯者,後續需轉為調補方劑,故強調「不可服熱藥」,防助火傷陰。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半兩,黑豆(生,去皮)半兩。上為散。
每服3錢匕,煎冬瓜湯調下,1日2次。無冬瓜即用冬瓜苗、葉、子煎湯俱可,小渴只1服愈。
渴定後不可服熱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龍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五靈脂半兩,黑豆(生,去皮)半兩。 主治:消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