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豬脬丸方劑中包含豬腎,主要源於中醫藥理的「以形補形」理論。豬腎,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
豬脬為膀胱,亦與腎經相關,故以豬腎入藥,可藉其補腎之效,改善膀胱虛弱引起的遺尿、尿頻、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脬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豬脬丸在古籍中主治「諸疝」,主要包括下腹及陰囊腫痛、疝氣墜脹等症,中醫疝病範疇涵蓋氣疝、寒疝、水疝等,此方以溫通散結、補腎行氣為主要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黑雄豬腰子(腎臟):
- 中醫理論認為「以形補形」,豬腎歸腎經,能補益腎氣,強腰膝,腎主下焦氣化,腎氣充盛則疝氣不易下墜。
- 生用(不見火)保留其血肉有情之性,增強溫補之力。
大小茴香末(各二兩):
-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經,善散下焦寒濕,為治疝要藥,能理氣止痛、溫腎散寒。
- 大茴香(八角):性味功用與小茴香類似,協同加強溫散下焦寒滯、行氣通絡之效。
豬尿脬(膀胱):
- 作為外裹容器,與豬腎同類相求,增強引藥下行至下焦的作用。
- 懸煮(隔水燉)使藥性緩慢滲入酒中,避免高溫破壞藥效,酒助藥力通經活絡。
酒煮與酒糊:
- 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病所,散寒行血。
- 焙乾研末後以酒糊為丸,延續溫通之性,丸劑緩圖,適於慢性疝病調理。
整體配伍思路
此方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為核心:
- 補瀉兼施:豬腎補益下元,大小茴香祛寒行滯,標本兼顧。
- 同類相引:豬腎與豬脬均為動物下焦部位,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 酒助藥力:從煎煮到丸劑均藉酒行散,強化溫通效果。
適用於腎虛兼寒凝氣滯之疝病,症見少腹冷痛、陰囊腫脹偏涼者。
傳統服藥法
黑雄豬腰子1對(不見火,去膜,切碎)。
上與大小茴香末各2兩拌勻,再以豬尿脬1個,入腰子於內扎定,用3碗酒於砂鍋內懸煮至半碗,取起焙乾為末,將余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豬脬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黑雄豬腰子1對(不見火,去膜,切碎)。 主治:諸疝。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