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槽泥塗方

豬槽泥塗方

ZHU CAO NI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00%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槽泥塗方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潤滑作用:麻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可使藥物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減少摩擦,避免刺激皮膚。

二、促進吸收:麻油可促進藥物成分滲透至肌膚深層,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麻油亦具有滋潤、消炎的功效,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豬槽泥塗方」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煙火丹從身起」。根據古籍記載,「煙火丹」為小兒丹毒之一,多因熱毒蘊結肌膚,發為紅腫熱痛,狀如煙火灼傷,或伴隨發熱煩躁。傳統以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為治療原則,而此方取豬槽下泥與生麻油調和外塗,以局部清涼解毒、緩解熱毒為用。

  2. 組成與邏輯推理

  • 豬槽下泥:古法取豬槽底部沉積之泥,含長期浸漬之水濕與草藥殘渣(豬食中可能夾雜清熱類植物),性涼或平,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收濕斂瘡。其質地細膩,可吸附熱毒,外用以緩解皮膚熱腫。
  • 生麻油:性涼潤,具滋潤、清熱、解毒之效,能緩解皮膚灼熱感,並作為賦形劑使藥泥易於塗敷。

兩者調和後形成涼潤糊狀,直接敷於患處,推測其機理為:

  • 物理降溫:泥與油混合後,可能通過局部散熱緩解灼熱感。
  • 吸附毒邪:泥質吸附性或有助於拔除表層熱毒,減輕紅腫。
  • 協同解毒:生麻油滋潤防皸裂,與泥共奏清熱消腫之效。
  1.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屬外治「從治」之法,順應熱毒外發之勢,以局部清解為主。古代醫家可能觀察到豬槽泥的特殊性(如與清熱植物長期接觸),結合麻油的潤護作用,形成簡便驗方。其思路近似「就地取材,以陰涼之品制陽熱之毒」,體現傳統醫學「外治通內疾」的經驗智慧。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用藥邏輯,未涉及現代藥理驗證。)

傳統服藥法


豬槽下泥1合,生麻油1兩。
上二味,和調如糊。
塗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豬槽泥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豬槽下泥1合,生麻油1兩。 主治:小兒煙火丹從身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