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根散

茱萸根散

ZHU YU G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根散方劑中含有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澀精: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對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痠軟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溫脾止瀉: 山茱萸還具有溫脾止瀉的作用,能溫暖脾胃,固澀腸道,改善脾虛泄瀉、腹痛便溏等症狀。

因此,茱萸根散方劑中加入山茱萸,可以起到補腎固精、溫脾止瀉的作用,針對腎虛精虧、脾虛泄瀉等症狀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茱萸根散主治「月蝕瘡」,此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指發於耳部或面頰的濕瘡,其狀如蟲蝕,或伴黃水淋漓,反覆難癒,類似現代醫學的「耳周濕疹」或「糜爛性皮炎」。因古代認為此瘡「如月之蝕缺」,故稱月蝕瘡,多與濕熱蟲毒蘊结有關。

二、組成藥物分析

  1. 茱萸根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散寒止痛、殺蟲止癢,古代多用於治療腳氣、瘡癬及蟲毒。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根可「治喉痹瘡瘍,殺三蟲」,其辛溫之性能通行血脈,苦味可燥濕,兼具殺蟲之力,適合濕瘍滲液、蟲毒侵蝕之症。
  2. 薔薇根

    • 性味歸經:苦、澀、涼,入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本草拾遺》言其「主邪瘧,止赤白痢,治惡瘡癰疽」,其涼性可清局部濕熱,澀味能斂瘡生肌,對濕爛瘡面有收濕斂瘡之效。

三、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茱萸根為主,薔薇根為輔,體現「溫清並用、燥濕斂瘡」的配伍思維:

  1. 辛溫燥濕:茱萸根辛溫,能散寒濕、通血絡,破除瘡面鬱滯之氣血;其殺蟲之效,可針對古人認知的「蟲毒蝕瘡」病機。
  2. 苦涼斂瘡:薔薇根苦涼,能清解濕熱,澀味收斂瘡面滲液,防止瘡口擴散。二者合用,溫而不助熱,涼而不凝滯,共奏燥濕、殺蟲、生肌之效。
  3. 外治法特點:以「生鹽湯」先洗創面,取其殺菌潔淨之用;再以藥散外敷,直接作用於病灶,增強局部藥力。日三次頻用,符合濕瘡需反覆清潔、促進癒合的原則。

四、推衍應用潛力

此方雖簡,然其組合體現「溫通清斂」外治思路,除月蝕瘡外,或可類推於其他濕熱型皮膚潰瘍(如慢性濕疹、臁瘡),尤其滲液較多、邊緣不清者。然需辨明寒熱偏盛,若純屬熱毒熾盛,則茱萸根之溫性需慎配。

傳統服藥法


茱萸根2兩,薔薇根2兩。
上藥治下篩。
生鹽作湯洗創,以散粉,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根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七引《令李方》。 組成:茱萸根2兩,薔薇根2兩。 主治:月蝕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