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粉散

重粉散

ZHONG F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遺編》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20%
心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膽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重粉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有二:

  1. 驅蟲止癢: 輕粉性寒,有毒,能殺滅寄生蟲,並止其瘙癢。對於一些由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陰蝨病等,重粉散中的輕粉能發揮驅蟲止癢作用。
  2. 消腫止痛: 輕粉亦具消腫止痛功效,能緩解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對於某些伴有皮膚炎症的寄生蟲病,輕粉能發揮消炎止痛的輔助作用。

然而,輕粉有毒性,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外用。

重粉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鉛粉。雖然鉛粉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被廣泛應用,但現代醫學對其安全性提出了諸多質疑。鉛粉在中藥中通常被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如治療癲癇或癩病,因為其被認為具有抑制病理變化的特性。然而,鉛是一種重金屬,具有高度毒性,長期接觸或攝入會對神經系統、腎臟及其他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由於重粉散的毒性和潛在風險,現代醫學不再推薦使用含鉛的中藥方劑,並呼籲人們應該對傳統用藥進行謹慎評估。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安全、高效的替代療法應該成為未來中醫藥發展的方向。這提醒我們在享受中醫藥傳統智慧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對安全性的警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重粉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月蝕瘡」,即小兒耳後或頭面部的糜爛性濕瘡,類似現代所稱的「耳後間擦疹」或「濕疹」。古代醫家認為此瘡多因濕熱毒邪浸淫,或胎毒未清所致,患處常伴滲液、痂皮及反覆潰爛,重粉散外用以拔毒、斂瘡、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輕粉(夾紙炒)

    • 辛寒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殺蟲、斂瘡止癢。炒製後毒性稍緩,仍具強效抗菌(中醫稱「解毒」)作用,能抑制瘡面腐敗分泌物。
    • 推測作用:現代藥理中,輕粉(氯化亞汞)可抑制細菌與真菌,減少感染,促進瘡面乾燥。
  2. 鉛粉

    • 甘辛寒,外用能燥濕收斂、防腐生肌。古代廣泛用於濕瘡潰爛,以其吸附滲液、形成保護膜。
    • 推測作用:鉛粉(鹼式碳酸鉛)的物理性收斂效果,可減少滲出,協助瘡口結痂。
  3. 甲片(穿山甲,炙)

    • 咸微寒,善活血消腫、排膿透毒。炙後質地酥脆,利於研末外用,增強穿透藥力。
    • 推測作用:其成分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瘡毒排出與組織修復。
  4. 漂冬丹(鉛丹提純品)

    • 辛微寒,為傳統外用要藥,可拔毒生肌、殺蟲止癢。經漂製後毒性降低,更適用小兒嬌嫩肌膚。
    • 推測作用:鉛丹(四氧化三鉛)具強氧化性,能殺菌並形成瘡面保護層。

配伍思路
全方以「攻毒斂瘡」為核心:

  • 輕粉+鉛粉+鉛丹:三藥均含金屬成分,協同增強殺蟲解毒、乾燥滲液之效,針對濕熱糜爛性瘡瘍。
  • 穿山甲:活血透絡,輔助他藥深入病所,避免毒邪鬱滯。
  • 油調外敷:以油脂為基質,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形成藥膜,持續作用患處。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外用思路,通過金屬礦物藥的殺菌收斂作用,結合活血透散之品,標本兼顧,改善局部濕熱腐潰之態。

傳統服藥法


輕粉3錢(夾紙炒),鉛粉3錢,甲片3錢(炙),漂冬丹3錢。
上為末。
用油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重粉散,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輕粉3錢(夾紙炒),鉛粉3錢,甲片3錢(炙),漂冬丹3錢。 主治:小兒月蝕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