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椇子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行氣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枳椇子丸所治疾病引起的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如心胸痺痛、脘腹脹痛等。
- 增強療效:麝香的藥性辛溫,能促進藥物滲透吸收,並與枳椇子的清熱利濕、降逆止嘔等功效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椇子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因長期飲酒過量,導致體內濕熱積滯、耗傷津液的病症。具體表現為:
- 消渴:泛指口渴多飲、小便頻數,類似現代糖尿病或濕熱傷陰的症狀。
- 飲酒發積:酒毒濕熱鬱積體內,化熱熏蒸五臟,尤其損傷脾胃與肝腎。
- 津液枯燥:熱邪耗傷陰液,出現口乾、皮膚乾燥、肌肉消痩(「肌肉消鑠」)。
- 嗜冷寒漿:因內熱熾盛,患者本能傾向飲用寒涼以緩解燥熱,然過飲反易加重濕滯。
此方針對「酒積化熱傷陰」之證,既須清熱解毒,又需通利濕濁,兼顧生津潤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枳椇子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解酒毒、利二便。《本草綱目》載其「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
- 現代研究顯示,枳椇子含多醣類成分,具保肝、抗氧化作用,可減緩酒精代謝產物對肝臟的損害。
- 本方重用至二兩,主導解酒毒、生津液、通利小便,從根本上清除濕熱之源。
佐使藥:麝香
- 性辛溫,善走竄通絡,能「開經絡之壅滯」(《神農本草經》)。
- 此處用量僅一錢,為輔助之用,其作用有三:
- 通竅醒神:酒積濕熱易蒙蔽清竅,麝香助醒腦。
- 活血散結:酒毒久滯致血澀(循環不暢),麝香活血以助代謝。
- 引藥透達:其香竄之性可增強全方藥力深入臟腑。
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枳椇子清解酒毒治本,麝香開郁通滯治標。
- 動靜結合:枳椇子甘潤平和,佐以麝香辛散走竄,避免滋膩留邪。
- 劑型設計:面糊為丸緩釋藥效,適合長期酒積患者;鹽湯送服,取其鹹味入腎,助利水排毒。
三、治療機轉推論
- 從「酒毒濕熱」論治
- 酒精屬濕熱之品,過量則蘊結脾胃,上蒸肺胃(致消渴),下注腎膀(致尿頻)。枳椇子利小便,使濕熱從下焦而出;麝香開毛孔,輔助透散熱邪。
- 從「津虧血澀」論治
- 濕熱久積耗陰,血行不暢。枳椇子生津潤燥,麝香活血通絡,共奏「津血同調」之效。
總結
此方以解酒毒為核心,結合通竅活血,適用於古代因酗酒導致的複雜熱證,體現「通利清解」的治療思路,然須注意麝香現代多用於急救,臨床需審慎替代。
傳統服藥法
枳椇子2兩,麝香1錢。
為上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鹽湯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椇子丸,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枳椇子2兩,麝香1錢。 主治:消渴,飲酒多,發積爲酷熱,熏蒸五臟,津液枯燥,血澀,小便多,肌肉消鑠,專嗜冷物寒漿。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