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膏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 活血止痛:露蜂房性涼,味甘,歸肝、脾經。其含有豐富的蜂蠟、蜂膠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與止痛膏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其止痛效果。
- 消炎抗菌:露蜂房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夠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炎症反應。在止痛膏中加入露蜂房,可以有效地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提高膏藥的療效。
止痛膏中添加乳香,是利用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來達到止痛效果。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乳香樹脂,含有揮發油、樹脂酸等成分,這些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乳香在止痛膏中,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肌肉疼痛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痛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止痛膏主治「指癰,痛徹骨髓,腳跟腫痛」,其核心在於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適用於:
- 指癰:手指或足趾局部化膿性感染(類似現代甲溝炎、蜂窩性組織炎),表現為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
- 痛徹骨髓:形容疼痛劇烈,深及筋骨,可能為深層感染或慢性勞損(如骨髓炎、骨膜發炎)。
- 腳跟腫痛:與足部勞損、無菌性炎症(如跟骨骨刺、滑囊炎)或感染相關的疼痛。
此方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透過藥物滲透,達到 消腫拔毒、殺蟲止癢、緩解疼痛 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皂莢針(燒存性)
- 性味歸經:辛、鹹,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燒存性(炭化)後,增強 收斂止血、拔毒消腫 之效,並減緩刺激性。
- 皂莢本身具 殺蟲、祛風痰、破堅積 作用,炭化後更擅長 吸附濕毒,適用於化膿性瘡瘍。
- 現代推論:
- 炭化後生成活性碳類物質,可吸附局部組織滲出液,減輕腫脹。
- 含皂苷成分,可能具 抗菌、抗炎 作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病原體。
2. 白礬(飛過)
- 性味歸經:酸、澀,寒;入肺、脾、肝經。
- 傳統功效:
- 「飛過」即水飛製法,使藥質更細膩,增強外用滲透力。
- 白礬外用可 收斂止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擅治瘡瘍潰爛、濕疹癢痛。
- 現代推論:
- 含硫酸鋁鉀,具 凝固蛋白質 作用,使瘡面形成保護層,減少滲出。
- 酸性環境抑制細菌、真菌生長,緩解感染性炎症。
3. 腦子(冰片)
- 性味歸經:辛、苦,涼;入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
- 「通諸竅,散鬱火」,外用能 清熱止痛、防腐生肌。
- 促進其他藥物透皮吸收,增強局部清涼感,緩解灼熱痛感。
- 現代推論:
- 揮發性成分(如龍腦)可刺激神經末梢,產生 局部麻醉 效果。
- 抗炎、抑菌,減輕組織充血水腫。
4. 麵油(調和劑)
- 古代「麵油」可能為麵粉與油脂(如麻油)混合,兼具 黏附性與潤滑性:
- 油脂促進藥物溶解與皮膚吸收,緩解乾裂。
- 麵粉吸附膿液,形成保護膜。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皂莢針(炭)+白礬:
- 一溫一寒,炭化收斂與礬石燥濕相輔,共奏 拔毒斂瘡 之效。
- 冰片引經:
- 辛涼走竅,引藥直透患處深部,增強止痛效果。
- 麵油調和:
- 緩和皂莢、白礬的刺激性,延長藥效停留時間。
此方通過 抗菌收斂、消腫止痛 的協同作用,針對 熱毒壅滯、局部瘀腫 的病機,尤其適用於 化膿性感染初期(未潰時)或 慢性勞損腫痛。
傳統服藥法
大皂莢針7個(燒存性),白礬1塊大如指(飛過)。
上為末,入腦子少許,面油調勻。
敷患處,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莨菪子1合(炒熟)。 主治:痔瘻有頭,疼痛,下膿血。
止痛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 組成:大皂莢針7個(燒存性),白礬1塊大如指(飛過)。 主治:痔。
止痛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羊脂3分,松脂3分,豬脂3分,蠟半兩。 主治:止痛滅瘢。主治:湯火所損,晝夜熱疼,灸瘡。
止痛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泥蜂窠(作窠于壁門螟蛉窠也,擡椅下間有之),乳香少許。 主治:指癰,痛徹骨髓,腳跟腫痛。
止痛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油1斤,當歸1兩半,白芷1兩,桂心2分,芎藭1兩,藁本1兩,細辛2分,密陀僧1兩(細研),黃丹5兩,麝香2分(細研),鹿角膠1兩半,蠟3分,朱砂1兩(細研),鹽花1兩,膩粉3分,乳香3分(細研)。 主治:排膿。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潰後日夜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