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發散
YOU F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一引《直指》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胃經 28%
肺經 28%
腎經 14%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油發散方中使用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油發散方多用於外感熱毒、風熱上攻,或伴有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青黛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熱毒引起的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青黛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油發散方常用於皮膚病的治療,如溼疹、皮炎等,青黛可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皮膚恢復。
綜上所述,青黛在油發散方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外感熱毒、風熱上攻以及伴有皮膚病的患者。
「油發散」方劑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肺、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款冬花可以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潤肺燥熱,利咽開音: 款冬花還具有潤肺燥熱、利咽開音的功效,對於因肺燥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款冬花可以潤肺生津,清熱利咽,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油發散」方劑中,加入款冬花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潤肺燥熱、利咽開音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油發散」方劑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油發散中,血餘炭可協助清熱解毒,同時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熾盛所引起的出血、瘡瘍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血餘炭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在油發散中,血餘炭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油發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妒精瘡」與「陰蝕瘡」,均屬古代外科瘡瘍病症,多與濕熱毒邪、蟲蝕感染相關,病位常見於前陰或黏膜處:
- 妒精瘡:指因性事不潔或外邪侵襲,導致陰部潰爛流膿,類似現代性病相關潰瘍(如梅毒硬下疳)或嚴重外陰感染。
- 陰蝕瘡:泛指女性外陰或陰道糜爛、瘙癢、潰瘍,可能與黴菌、寄生蟲感染(如陰蝨)或濕熱下注有關,嚴重者甚至壞疽。
此方以外用為主,通過清熱解毒、斂瘡生肌、殺蟲止癢以改善局部症狀。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乾青黛
- 性味鹹寒,歸肝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效。
- 含靛藍等成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適用於熱毒瘡瘍。古方常用於口瘡、濕疹、丹毒,此處取其抗菌消炎作用。
款冬花
- 性味辛溫,傳統用於止咳化痰,但其外用亦有抗菌、促進組織修復之效。
- 《本經逢原》載其「搗敷疔瘡惡瘍」,可能因含黃酮類化合物,能減少炎症滲出,輔助傷口癒合。
油發(血餘炭)
- 為人髮煅炭而成,性味苦平,功能收斂止血、化瘀生肌。
- 炭質吸附能力強,可吸收瘡面滲液,形成保護層;其鈣離子成分亦能促凝血,適用於潰瘍久不斂口。
麝香(少量)
- 辛溫香竄,為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要藥。
- 揮發性成分能穿透皮膚,改善局部循環,增強他藥滲透力;另可抑制大腸桿菌等,協同抗菌。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活血透藥」為核心:
- 攻邪:青黛清熱燥濕,款冬花抗菌,針對濕熱毒邪。
- 修復:油發炭收斂瘡面,防止進一步糜爛。
- 引經增效:麝香引藥直達病所,並緩解疼痛瘙癢。
配伍特點:寒溫並用(青黛寒涼配款冬辛溫)、收散結合(油發斂瘡配麝香行散),符合瘡瘍「腐去新生」的治療原則。古代可能以唾液調敷,利用其中酶類增強藥物溶解,體現簡便驗廉的民間智慧。
附註:此方反映古人對外科感染「以毒攻毒」與「血肉有情之品」的用藥思路,現代臨床可參考其抗菌消炎機制,但需結合具體病症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乾青黛、款冬花、油發各等分。
上為末。
入些麝香,或摻,或津唾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油發散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油發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直指》。 組成:乾青黛、款冬花、油發各等分。 主治:妒精瘡,陰蝕瘡。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