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粉散
YING F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英粉散」中包含藜蘆,是因為藜蘆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藜蘆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於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疾病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消腫,促進方劑的療效,並能對付一些頑固的病症。藜蘆的使用能夠加強方劑的解毒和消腫效果,幫助患者迅速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英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濕癬」,即因濕邪蘊積皮膚所致的癬症,特徵為皮膚瘙癢、滲液、糜爛或結痂,多與濕熱、風濕相搏有關。古代醫家以「燥濕殺蟲、解毒止癢」為治療原則,而英粉散以外用塗抹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英粉(炒黑,細研)
- 英粉為鉛粉(亦稱官粉),經炒黑後毒性稍減,性味辛寒,傳統用於收斂生肌、殺蟲解毒。
- 炒黑後增強燥濕之效,針對濕癬之滲液糜爛;細研成粉後易附着患處,形成保護層。
藜蘆(去蘆頭,為末)
- 性味苦辛寒,有毒,具殺蟲止癢、祛風化痰之效。
- 外用能抑制皮膚寄生蟲(如癬菌),其刺激性能促使局部氣血流通,助濕邪外透。
馬腸根(為末)
- 馬腸根可能為地方草藥別名,考據或指「馬鞭草根」或「木蘭科植物根皮」,具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之效。
- 協助英粉與藜蘆增強祛濕止癢作用,針對濕癬之濕熱病機。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作用:
英粉收斂燥濕、藜蘆殺蟲祛風、馬腸根清熱解毒,三者合用形成「燥濕—殺蟲—解毒」的治療鏈,直指濕癬之「濕、蟲、毒」核心病機。 - 劑型設計:
以香油調和,既能潤滑緩解英粉與藜蘆的刺激性,又能借香油之滲透力引藥入膚,增強局部療效。
四、推測現代適用症狀
此方可能對應現代「濕疹合併真菌感染」(如滲出性濕疹、體癬),但須注意其含鉛粉與藜蘆具毒性,現代臨床應謹慎考證替代藥物。
(分析完結,不另列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英粉(炒黑,細研)2兩,藜蘆(去蘆頭,為末)1分,馬腸根(為末)1分。
上為末。
用生香油調如粉,塗癬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
相同名稱方劑
英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英粉(炒黑,細研)2兩,藜蘆(去蘆頭,爲末)1分,馬腸根(爲末)1分。 主治:濕癬。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