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艾膏

應艾膏

YING A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四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胃經 14%
腎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應艾膏中加入蓖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蓖麻子性溫,具有消腫止痛、散瘀活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應艾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加入蓖麻子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
  • 引藥入經: 蓖麻子外用可引導藥物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發揮。應艾膏中含有多種藥材,加入蓖麻子可以使其更有效地滲透到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應艾膏中添加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散寒止痛功效: 露蜂房性溫,具有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與艾葉、蒼朮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散寒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露蜂房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有助於傷口癒合。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以促進瘀血消散,進一步減輕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應艾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瘰癧」,即現代所稱的淋巴結結核(俗稱「癧子頸」)或其他慢性淋巴結腫大疾患。傳統中醫認為瘰癧多因痰熱瘀毒結聚於頸項、腋下等處,形成腫塊,久則潰爛流膿。應艾膏透過外敷腐蝕、拔毒、斂瘡、生肌等作用,旨在消散腫塊或促進潰後瘡口癒合。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主攻方向)

  • 蓖麻子(去殼,120粒):
    性味甘辛平,有毒,傳統用於拔毒排膿、腐蝕癰腫。《本草綱目》載其「能出有形之滯物」,透過其腐蝕性促使瘰癧潰破或消散。此方以大量蓖麻子配合香油熬煉,取其油性滲透皮膚,直接作用於患處。
  • 蜂房(2個):
    性味甘平,有毒,功能攻毒消腫、祛風殺蟲。《本草匯言》稱其「能化癰疽之毒」,與蓖麻子協同增強拔毒散結之效。

2. 臣藥(輔助君藥,兼顧病理環節)

  • 香油(4兩):
    潤膚滲透,助藥力深入瘡瘍核心。
  • 官粉(即鉛粉,每兩油加5錢):
    辛寒有毒,外用收斂殺蟲、燥濕斂瘡,與油熬製成膏基,加強腐蝕與乾燥作用。
  • 蛤粉(5錢):
    性寒,清熱化痰,輔助消散痰熱結聚。

3. 佐使藥(調和藥性,促進癒合)

以下諸藥研極細末,後下於膏中,專攻生肌斂瘡:

  • 沒藥、乳香(各2錢):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血竭(2錢):
    散瘀定痛,促進瘡面修復。
  • 孩兒茶龍骨密陀僧(各2錢5分):
    收濕斂瘡、止血生肌,針對瘰癧潰後膿水淋漓或久不收口。

製法邏輯

  1. 先以香油熬蓖麻子、蜂房
    使油吸收二者毒性與拔毒之性,形成「以毒攻毒」的基礎藥力。
  2. 後下礦物藥(官粉、蛤粉、密陀僧等)
    利用其燥濕、腐蝕、收斂特性,控制瘡面滲出並促進組織修復。
  3. 加入樹脂類藥(乳香、沒藥、血竭)
    在腐蝕拔毒後,調節局部氣血,避免瘀毒內留。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腐蝕—拔毒—生肌」三階段作用:

  1. 初期(腐蝕階段):
    蓖麻子、蜂房、官粉破壞瘰癧結核結構,促其潰破。
  2. 中期(拔毒階段):
    密陀僧、孩兒茶吸收膿液,避免毒邪擴散。
  3. 後期(生肌階段):
    乳香、沒藥、血竭修復瘡面,龍骨斂合創口。

特色:以劇毒藥攻邪為主,礦物藥與樹脂藥為輔,體現「以毒攻毒」與「祛腐生新」的外治思路。惟須注意,此方含重金屬及毒性成分(如官粉、密陀僧、蓖麻子),現代應用需謹慎評估。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120粒(去殼),蜂房2個。
上用香油4兩,熬蓖麻子枯黑,濾滓,稱油每兩下官粉5錢成膏。入蛤粉5錢,沒藥、孩兒茶、龍骨、密陀僧各2錢5分,乳香2錢、血竭2錢,為極細末,和勻,徐下入膏中,不住手攪,將藥鍋坐在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應艾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四。 組成:蓖麻子120粒(去殼),蜂房2個。 主治:瘰癧。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