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通閉丸

益陰通閉丸

YI YIN TONG B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24%
脾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3%
腎經 11%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陰通閉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潤燥通便: 阿膠性甘平,入肝、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益氣生津之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陰虛血虧、燥熱內結所致的便祕、腹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進而通利大便,改善腸道功能。
  2. 與方劑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益陰通閉丸的組成藥材多偏涼寒,如生地黃、玄參等,而阿膠則能起到中和寒涼之氣的作用,避免寒涼損傷脾胃,並提高藥效,達到陰陽調和、通利大便之功效。

益陰通閉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通利腸胃: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通利腸胃的作用。對於因氣機阻滯,導致腸胃不暢、腹脹便祕等症狀,枳殼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緩解便祕。
  2. 疏肝理氣,通經活絡:枳殼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夠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此外,枳殼也能夠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

因此,在益陰通閉丸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消積、疏肝理氣、通經活絡等多重功效,對於治療氣血瘀滯、腸胃不暢、肝氣鬱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陰通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孕婦大便不通,脈澀數」,其病因病機可歸結為:

  1. 陰血不足: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母體陰液相對虧虛,腸道失潤,導致便結難行。
  2. 氣機鬱滯:胎體漸長,阻礙中焦氣機升降,腑氣不通,加重便秘。
  3. 脈象提示:脈「澀」主陰血不足,脈「數」或兼虛熱內生,反映津虧燥熱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阿膠(君藥)

    • 性味甘平,主入肝、肺、腎經,為滋陰補血要藥。
    • 補益陰血以潤腸燥,針對孕婦血虛腸燥之本。
    • 炒製後減其滋膩之性,避免礙胃。
  2. 枳殼(臣藥)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長於行氣寬中。
    • 輕量(1.5兩)配伍,既疏理氣機以通腑,又防過燥傷陰。
    • 與阿膠相配,一潤一行,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 潤通結合:阿膠滋陰潤燥治本,枳殼行氣導滯治標,共奏「益陰通閉」之效。
  • 動靜相宜:阿膠靜補陰血,枳殼動行氣滯,契合孕婦「多虛多滯」之體質。
  • 劑型設計:蜜丸緩圖,米飲送服,既能護胃,又助藥力柔和持續。

可能作用機理推論

  1. 增液行舟:阿膠補充陰血,增加腸道津液,軟化糞便;枳殼推動腸道蠕動,助排便而無峻下之弊。
  2. 調和氣血:針對孕婦氣血分布失衡(血聚胞宮、氣機壅滯),通過養血行氣恢復腸腑功能。
  3. 脈象對應:澀數脈改善,反映陰血得充、虛熱得平、氣機調暢。

此方體現「妊娠便秘」以虛為本、滯為標的治療思路,藥簡力專,符合古人「有故無殞」的用藥原則。

傳統服藥法


阿膠8兩,粉炒枳殼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陰通閉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阿膠8兩,粉炒枳殼1兩半。 主治:孕婦大便不通,脈澀數。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