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對口膏

發背對口膏

FA BEI DUI KO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28

方劑組成解釋

「發背對口膏」方劑中含有馬錢子,其主要原因在於馬錢子具有強烈的祛風止痛功效。馬錢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可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發背、對口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然而,馬錢子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且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藥使用。

發背對口膏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發背對口膏治療的是因熱毒入侵而導致的口瘡、脣瘡等症狀,而木鱉子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消腫止痛則能緩解疼痛和腫脹。
  2. 活血化瘀: 木鱉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熱毒瘀滯引起的口瘡、脣瘡等症狀,木鱉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發背對口膏中加入木鱉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有效治療口瘡、脣瘡等症狀。

「發背對口膏」方劑中使用蓖麻,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消腫的功效。

蓖麻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當發背對口,即口脣潰瘍時,常伴有熱毒疼痛腫脹等症狀。蓖麻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效緩解口脣潰瘍的疼痛和腫脹。此外,蓖麻還可促進潰瘍癒合,加速病程恢復。

因此,在「發背對口膏」中加入蓖麻,可有效治療口脣潰瘍,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背對口膏》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1. 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為外用膏藥,主治「發背」與「對口」兩類瘡瘍重症。「發背」指生於背部之癰疽(如蜂窩織炎或深部膿腫),「對口」則為頸後對應口部位置之疽瘡(俗稱「搭背」)。傳統認為其功效可於瘡瘍初起時促使消散,若已化膿則加速潰破,具「消潰並行」之效,符合中醫「托毒外出」的治療原則。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主藥
      • 番木鱉(馬錢子):苦寒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通絡止痛,其生物鹼(如士的寧)可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瘡毒消散。
      • 土木鱉(木鱉子):辛溫有小毒,擅長攻毒散結,消腫止痛,與番木鱉協同增強破血散結之力。
      • 篦麻仁:甘辛平,富含油脂與蓖麻毒素,外用可拔毒排膿,傳統多用於癰疽潰瘍,助膿液排出。
    • 輔佐藥
      • 蜜倫僧(密陀僧,氧化鉛):燥濕殺蟲、收斂生肌,與油脂共熬可形成硬膏基質,兼具抗菌防腐之效。
      • 金箔:古人視其能「鎮心安神、解毒」,此處或取其物理性質,使膏藥貼敷時更密合皮膚。
    • 製法原理
      • 油浸與熬膏:以清油(植物油)浸漬藥物,依季節調整時間,使有效成分溶出。後經熬煉至「滴水成珠」,使藥物與油脂融合成膏狀,增強黏附性與緩釋效果。
      • 外用水浴定型:將熱膏傾入冷水,利用溫度驟變使膏體快速凝固,並去除雜質,此法常見於傳統膏藥製作。
  3.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結合礦物藥與植物藥之特性:

    • 初起期:馬錢子、木鱉子之毒性成分可刺激局部免疫反應,促使炎症消散。
    • 成膿期:篦麻仁與密陀僧協同軟堅潰膿,加速瘡瘍破潰,避免毒邪內陷。
    • 外用優勢:直接作用患處,避開口服毒性,且膏藥的封閉性可形成「瘡面保護層」,符合「腠理開泄,藥力直達」的瘍科理論。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腐去新生」的外治思維,通過藥物協同與劑型設計,達到消腫、潰膿、生肌的階段性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番木鱉(水浸,刮去毛)1兩4錢,土木鱉(去殼)1兩4錢,篦麻仁(去殼)1兩4錢。用清油一斤浸,春三日,夏五日,秋七日,冬十日。文武火熬焦色濾清,復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用蜜倫僧,龍牙有金星起者六兩,研細,取膏,再加金箔四十九張,剔入膏內,用柳枝攪勻,稍待用瓷器置水,將膏傾入水內。
如用時,盛構內化開攤貼。愈陳愈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發背對口膏是一種外用藥,使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到眼睛和口腔。如果出現過敏反應,要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發背對口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引楊陞方。 組成:番木鱉(水浸,刮去毛)1兩4錢,土木鱉(去殼)1兩4錢,篦麻仁(去殼)1兩4錢。 主治:發背對口,初起自消,已成即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