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汁

鬼臼汁

GUI JIU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肺經 33%
脾經 33%
肝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鬼臼汁方劑中包含鬼臼,這與鬼臼的藥性及功效密切相關。

鬼臼,性寒,味苦,入肝、脾、大腸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帶狀皰疹等疾病。

鬼臼汁方劑中以鬼臼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針對相關疾病進行治療。此外,鬼臼還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助於促進病竈的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臼汁》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黑黃」,此為古代中醫病症名,多見於《聖濟總錄》《外台祕要》等典籍。「黑黃」屬「三十六黃」之一,其症見身面黧黑、目青、四肢沉重,甚者神昏,可能與濕毒、瘀血或瘴疫之邪有關,或涉及肝膽、脾胃功能失調。古代醫家認為此病由「毒氣內攻」或「惡血內結」所致,治法以解毒、破血、通絡為主。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單藥核心:生鬼臼

    • 性味功效:鬼臼(又名小葉蓮、八角蓮)性辛、苦,微溫,有毒,歸肺、肝經,傳統用於解毒消腫、活血散瘀、祛痰散結。《本草綱目》載其能「辟瘴氣惡毒,殺蟲毒鬼疰」;《神農本草經》指其「主殺蠱毒,辟惡氣,逐邪解百毒」。
    • 生用與乾用差異
      • 生鬼臼搗汁:汁液辛烈,藥力峻猛,更擅「透毒外達」,適用於急症邪盛,取其急瀉毒邪之效。
      • 乾末調服:藥性稍緩,但仍具解毒活血之功,以「新汲水」(涼井水)送服,可助清熱解毒。
  2. 治療原理

    • 解毒破瘀:鬼臼辛開苦降,能直折毒邪,疏通血絡。針對「黑黃」之身面黧黑、血瘀毒滯,其活血之力可散瘀,解毒之效可祛體內積毒。
    • 外治法輔助
      • 烙法:先烙口內黑脈(可能為舌下或頰黏膜瘀絡),再烙百會(昇陽醒神)、玉泉(任脈穴,調陰津)、足陽明(胃經絡,健脾胃)、章門(脾募穴,化濕)、心俞(寧神)、下廉(除濕熱)。此為古代「刺烙法」,通過灼艾或熱針刺激穴位,開泄毒邪、通調氣血,與內服鬼臼汁形成「內外合治」之勢。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鬼臼的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具抗腫瘤、抗病毒作用,但毒性較強。古人用於「黑黃」,可能涉及以下病理:

  1. 濕熱瘀毒:類似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見身目黃黑者,鬼臼解毒或能抑制病原體,改善微循環。
  2. 代謝毒積:如卟啉病、重金屬中毒所致色素沉著,鬼臼破血或助代謝產物排出。

總結:本方以鬼臼為君,單刀直入,內服外烙並施,體現古代「毒邪宜速攻」的治法思路,其效或基於解毒、活血、通絡的綜合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鬼臼1兩。
上搗絞取汁1小盞,服之即愈。如無生鬼臼,即用乾者為末,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宜先烙口中黑脈,次烙百會穴,又烙玉泉、足陽明、章門、心俞、下廉,不愈宜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鬼臼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生鬼臼1兩。 主治:黑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