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腦散

補腦散

BU N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5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腎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腦散中使用天雄,主要是基於其溫陽補腎、祛寒止痛的功效。天雄為天南星科植物天雄的塊莖,性溫,味辛,入腎經。其溫陽補腎,可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腦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症狀;而祛寒止痛,則能緩解因寒邪入侵所導致的頭風、頭痛等症狀。因此,天雄在補腦散中起到溫陽補腎、驅散寒邪,從而改善腦力、緩解頭風頭痛的作用。

補腦散方劑中加入辛夷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通鼻竅,開竅醒神:辛夷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止頭痛之效。腦為髓之海,鼻竅通暢,則腦氣通達,有助於改善頭昏腦脹、神疲乏力等症狀,達到補腦醒神之效。
  2. 祛風濕,止痛:辛夷花亦能祛風濕、止痛。腦部風濕入侵,可引起頭風、頭痛等症狀。辛夷花可散風濕、止痛,有助於改善腦部風濕所致的疼痛,進而起到補腦安神之效。

補腦散中加入蒼耳,主要基於其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的功效。

蒼耳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痛等作用。其揮發油成分可有效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而其辛散之性則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腦部供血,對於因風寒入侵導致的頭痛、頭昏、耳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補腦散中加入蒼耳,旨在通過其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改善腦部循環,緩解因風寒入侵導致的頭痛、頭暈等症狀,達到補腦健腦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腦散】的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補腦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鼻淵,陽虛腦寒者」。

  • 鼻淵:指鼻流濁涕、久不癒之症,類似於現代所稱的慢性鼻竇炎,中醫認為多與肺脾氣虛、風寒鬱熱或腦寒有關。
  • 陽虛腦寒:指陽氣不足,頭面清陽不升,寒邪凝滯於腦竅,導致頭痛、鼻塞、流清涕、畏寒等症狀。

此方針對「陽虛寒凝」證型的鼻淵,以溫陽散寒、通竅化濁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僅三味藥: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均為辛溫之品,協同發揮作用。

  1. 天雄(炮)

    • 性味:大辛大熱,歸腎經,為附子類藥材,散寒力強。
    • 作用:溫補腎陽,散寒通滯。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陽虛寒凝者需溫腎以暖上焦,助頭面氣血流通。
    • 炮製後降低毒性,專於溫陽散寒。
  2. 辛夷仁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作用:專通鼻竅,散風寒、化濕濁,為治鼻淵要藥。其芳香辛散之性可上行頭面,開塞通竅。
  3. 蒼耳茸

    • 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 作用:發散風寒、通鼻竅、祛濕止涕,與辛夷配伍增強宣通鼻竅之效。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溫陽與通竅並行
    天雄溫補下焦陽氣,解決「陽虛腦寒」之本;辛夷、蒼耳直達鼻竅,散寒通滯,治鼻淵之標。三藥合用,標本兼顧。
  • 辛溫升散
    全方性偏辛溫,適用於寒性鼻淵(鼻涕清稀、遇冷加重)。若鼻涕黃稠屬熱證,則非此方所宜。
  • 酒調服
    酒性辛熱,可助藥力上行頭面,增強溫通效果,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

四、可能機轉推論

  1. 改善局部循環
    辛夷、蒼耳能擴張鼻黏膜血管,促進分泌物排出;天雄增強機體代謝,改善陽虛狀態。
  2. 抗炎抑菌
    辛夷、蒼耳對鼻腔常見病原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減輕慢性炎症。
  3. 調節免疫
    天雄可能通過溫腎陽調節免疫功能,減少過敏性或寒性鼻炎的發作。

總結

《補腦散》為「溫陽通竅」之劑,針對陽虛寒凝所致的鼻淵,通過補腎陽、散風寒、通鼻竅三者協同,恢復頭面清陽之氣的正常運行。其組方簡練,體現中醫「寒者熱之」「通則不痛」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飯後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鼻竇炎鼻咽腫瘤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腦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一五二。 組成: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各等分。 主治:鼻淵,陽虛腦寒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