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骨丹

補骨丹

BU G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腎經 20%
心經 20%
肺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骨丹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何首烏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之效。對於因肝腎不足而導致的骨骼虛弱、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烏髮養顏,延緩衰老:何首烏還具有烏髮養顏、延緩衰老之效。補骨丹除了強筋健骨外,還兼具美容功效,何首烏的加入則有助於提升其整體功效。

補骨丹方劑中加入雲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雲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虛濕盛、腸滑不固所致的慢性腹瀉,雲母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2. 解毒消腫:雲母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腫痛,雲母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補骨丹方劑中加入雲母,除了補益肝腎、強健筋骨之外,還有收斂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補骨丹中包含自然銅,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自然銅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能補益肝腎,促進骨骼生長,對於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骨質疏鬆、骨折癒合遲緩等症狀,有著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促進骨折癒合: 自然銅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骨折部位的血液供給,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總而言之,自然銅在補骨丹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骨骼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骨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打撲傷損」與「腰痛」,屬中醫骨傷科用藥範疇,針對外力挫傷、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或氣血不暢引起的腰部疼痛。其作用機理主要圍繞 活血化瘀、續筋接骨、補肝腎強筋骨 三大方向,尤其強調修復骨傷與緩解局部瘀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自然銅(煅,醋淬)

    • 中醫視為「接骨要藥」,性辛平,入肝經,能 散瘀止痛、促進骨痂生長。煅後醋淬增強其入血分、行滯之力,針對跌打損傷後的筋骨斷折。
    • 現代推測:或含礦物質成分(如鐵、銅等),可能刺激成骨細胞活性,加速骨折癒合。
  2. 雲母石(研細入藥)

    • 甘平,質重沉降,傳統用於 鎮驚安神、斂瘡止血,此方中可能藉其礦物特性 穩定損傷局部,輔助自然銅強化骨骼修復。
    • 聯想應用:或類似石膏固定之效,以「金石之品」從物理層面加固傷處。
  3. 黃絲瓜(燒灰)

    • 絲瓜絡本具通絡之效,燒灰後炭化物能 收斂止血、化瘀生新,對皮膚肌肉破損或內傷出血有止血作用,防止血瘀進一步阻滯經絡。
    • 延伸思考:炭類藥物或吸附毒素,減少局部炎症。
  4. 何首烏(酒浸)

    • 酒製後增強活血之力,兼 補肝腎、益精血,契合中醫「腎主骨」理論,從根本滋養筋骨,改善長期腰痛或傷後虛衰。
    • 配伍意義:與自然銅搭配,一補一通,標本兼顧。
  5. 山躑躅(杜鵑花科羊躑躅)

    • 性溫有毒,傳統用於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尤善治風濕痹痛與跌打腫痛。此方取其「以毒攻毒」之性,破血行滯,緩解急性損傷劇痛。
    • 注意點:需嚴格炮製與劑量控制,避免中毒(依古法已製為丸劑緩和藥性)。

三、全方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以自然銅、山躑躅破瘀攻邪;何首烏、黃絲瓜灰補益收斂。
  • 內外並治:內服活血補腎以強筋骨,外借礦物藥(雲母石)穩定物理結構。
  • 劑型設計:糯米糊丸緩釋藥性,當歸、乳香酒送服增強活血行經之效,直達病所。

總結
此方結合 礦物藥、植物藥、炭類藥 三方優勢,體現中醫「形質並調」(修復結構與改善功能同步)的骨傷治療思路,適用於急性外傷瘀腫或慢性腰痛屬肝腎不足者。

傳統服藥法


山躑躅3兩,何首烏3兩(酒浸),黃絲瓜5兩(燒灰),雲母石2兩(研細入藥),自然銅2兩(煅,醋淬,取泡為度)。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當歸、乳香末酒調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補骨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山踯躅3兩,何首烏3兩(酒浸),黃絲瓜5兩(燒灰),雲母石2兩(研細入藥),自然銅2兩(煅,醋淬,取泡爲度)。 主治:打撲傷損。腰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