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丸

旋覆丸

XUAN F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肺經 33%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旋覆丸中包含旋覆花,主要基於其 止咳化痰降逆平喘 的功效。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散寒止咳,化痰止喘。其揮髮油中含有菊油環酮,具有顯著的平喘作用,可緩解氣管痙攣,舒張支氣管。此外,旋覆花還可降逆止嘔,對於痰涎壅肺,咳嗽氣喘,胸悶氣促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旋覆花是旋覆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肺系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旋覆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旋覆丸》主治「中風,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語言不出,手足軃曳」,此屬中臟腑之閉證,具體病機為風痰壅塞、氣機閉阻。

  1. 風痰閉竅
    • 「不省人事」因痰濁蒙蔽清竅,神明失用。
    • 「涎潮口噤」為痰濕上湧,經絡痹阻,牙關緊閉。
  2. 經絡氣滯
    • 「語言不出」乃痰阻舌本,氣血不榮。
    • 「手足軃曳(垂弛無力)」因風痰流竄經絡,筋肉失於約束。

此方標榜「得病之日速服」,意在趁邪未深伏時,速祛風痰以救急,防癱瘓(「不成廢人」),反映古人「治風先治痰」的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旋覆花(金沸草)單味成方,其作用機理如下:

  1. 藥性與歸經

    • 性味苦辛鹹、微溫,歸肺、胃、大腸經。
    • 辛溫能散風,苦降可化痰,鹹潤善通絡,三者共奏「降氣消痰、散風通絡」之效。
  2. 針對病機之推理

    • 降氣滌痰
      旋覆花為「消痰逐水要藥」(《本草綱目》),其性沉降,直折上壅之痰涎,痰消則氣道通,神識可蘇(治不省人事、涎潮)。
    • 散風通絡
      辛溫之性兼能疏散外風,風息則經絡靜(緩解手足軃曳);其微溫之性不助熱,適合風痰夾寒或無明顯熱象者。
    • 開結利咽
      其鹹潤特性可軟堅散結,助解舌本鬱閉(治語言不出)。
  3. 劑型設計用意

    • 蜜丸:緩和藥性,防旋覆花過於辛散耗氣,兼護胃氣。
    • 夜臥服:趁人體陽氣內收時,助藥力潛降化痰。
    • 茶湯送服:茶苦寒清上,既可制旋覆花之溫,又能醒神(協同開竅)。

綜論

此方屬「單捷劑」,力專效宏,旋覆花一藥統括祛風、化痰、通絡三功,契合中風急性期「風動痰升」之標急證。然其適用範圍可能侷限於風痰偏寒、無明顯熱象者,若屬肝陽化風或痰熱內閉,則需配伍清涼之品(如後世安宮牛黃丸之属)。古人強調「即刻用藥」之效,亦隱含「先挫病勢,再圖本治」的急症思維。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即金沸草)。
洗淨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7至10丸,夜臥茶湯送下。
得病之日,便進此藥,可使風退氣和,不成廢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旋覆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九。 組成:旋覆花(即金沸草)。 主治:中風,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語言不出,手足軃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