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散

HAI FU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直指》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肺經 33%
肝經 33%
腎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海浮石散的組成中包含海浮石,乃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所需相符。

海浮石,性寒,味甘鹹,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化痰之效。其清熱解毒之功,能解表散熱,清肺熱,消痰止咳,對外感風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有良好療效;利水消腫之功,能利水滲濕,消腫散結,對水腫、淋證、濕熱下注等病症有益;止咳化痰之功,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對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有療效。

因此,海浮石散中加入海浮石,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等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海浮石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記載,「海浮石散,治腎氣熱證,小便祕澀黃色」,其組成僅為海浮石一味藥物。方中單用海浮石治療腎氣熱證所致的小便澀痛、尿色黃赤,其治療原理可從海浮石的藥性及功效來分析。

海浮石味甘鹹,性寒。其主要功效為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消炎止痛。 在治療腎氣熱證方面,其寒涼之性可以清泄腎經之熱,而「軟堅散結」的功效則可能暗示其能疏通因熱邪壅阻而致的小便不利。 小便澀痛、尿色黃赤,是腎經濕熱的常見表現,海浮石的清熱功效能直接作用於病竈,達到利尿通淋,改善尿液顏色和排尿不暢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僅以海浮石一藥組成,其作用強度相對單一。古方記載的「腎氣熱證,小便祕澀黃色」可能指較輕微的腎經濕熱證候,在病程早期或病情較輕的情況下,單味海浮石即可起到清熱利尿的作用。 與同書記載的甘豆湯(主治腎氣虛,中有熱,大小便不通)相比,海浮石散更側重於清熱利濕,而甘豆湯則兼顧了益氣養腎與清熱。 這也反映出古代醫家根據病機的不同,選用不同藥物或方劑進行治療的辨證論治思想。

總而言之,海浮石散以其單味清熱利濕的特性,適用於輕微的腎氣熱證,症見小便澀痛、尿色黃赤者。 其治療機理在於清泄腎經之熱,疏通水道,從而改善排尿不暢及尿液異常的症狀。 然而,對於病情較重或伴有其他症狀的腎氣熱證,則需考慮使用更複雜的方劑,以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海浮石。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煎麥門冬、赤茯苓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海浮石散,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海浮石。 主治:腎氣熱證,小便秘澀黃色。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