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藿散

羊藿散

YANG H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真诠》卷上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18%
腎經 18%
胃經 9%
肺經 9%
心經 9%
膽經 9%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藿散中包含淫羊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散寒: 淫羊藿味辛、甘,性溫,入腎、脾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散寒的功效。其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對於腎陽不足、陽痿早洩、腰膝酸軟、肢體冰冷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淫羊藿還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羊藿散中加入淫羊藿,正是利用其補腎壯陽、溫陽散寒和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來治療相關的病症。

羊藿散是一款常用於治療陽痿、腰痛、風濕等症狀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的木鱉子,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木鱉子,又名木鱉、木蝦,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生殖系統的功能,從而對治療由腎陽虧虛所引起的陽痿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木鱉子還具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協調其他藥材,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羊藿散以補腎為主,而木鱉子則強化了這一主題,兩者相輔相成,使得方劑在治療時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綜合上述,木鱉子的加入使羊藿散在治療陽痿及相關症狀時,能更加突出其補腎壯陽的效果,並加強對症療效,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

羊藿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改善羊藿散所治療的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瘙癢等症狀。
  2. 助羊藿散通絡止痛: 羊藿散以羊藿為君藥,擅長祛風濕、通經絡,但其性偏涼,細辛加入後,可溫陽助陽,使藥力更強,更有利於通絡止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羊藿散」主治「手腳龜及瘡毒」,此處「手腳龜」應指手足皮膚因皸裂、凍瘡或慢性濕疹等導致的乾硬龜裂現象,類似「皸裂瘡」或「凍瘡」;「瘡毒」則泛指皮膚瘡瘍腫毒,可能包含化膿性感染或無名腫毒。由此推斷,此方外用目的在於活血散寒、消腫止痛,改善局部氣血瘀滯與寒濕凝結所導致的皮膚病變。


二、組成藥物的性味功效與配伍邏輯

  1. 雲羊藿(淫羊藿)

    • 性味:辛甘溫,歸肝腎經。
    • 傳統功效: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外用取其辛溫走竄之性,能溫通經絡、散寒除濕,促進患處氣血運行。
  2. 木鱉仁(木鱉子)

    • 性味:苦微甘涼,有毒,歸肝、脾、胃經。
    • 傳統功效: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外用可治癰腫疔毒、瘰癧瘡瘍,其涼性可制約他藥之溫燥,並以毒攻毒,化解局部熱毒鬱結。
  3. 北細辛

    • 性味:辛溫,歸肺腎心經。
    • 傳統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外用辛烈香竄,能深入肌腠開泄毛竅,驅散寒濕之邪,改善局部麻痺疼痛。

三、方劑配伍原理與作用機制

  1. 寒溫並用,標本兼顧

    • 淫羊藿與細辛配伍,辛溫相合,強化溫通散寒之力,針對「手腳龜」的寒凝血瘀病機;
    • 木鱉子性涼解毒,調和溫燥之性,並專攻瘡毒熱結,形成「溫通涼散」的雙向調節。
  2. 外敷滲透,直達病所

    • 細辛走竄引藥,淫羊藿溫煦助行,木鱉子軟堅散結,三者研末後以熱酒調敷,借酒性升散穿透,助藥力深入肌膚,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瘡口癒合或裂痕修復。
  3. 攻補兼施的治療思路

    • 淫羊藿補益肝腎陽氣,扶正托毒;木鱉子攻邪消腫,細辛開宣透邪,體現「補虛瀉實」的配伍智慧,適合久病虛寒夾雜實邪(如慢性潰瘍或頑固性皸裂)之證。

四、綜論潛在應用方向

此方設計緊扣「寒濕瘀毒」核心病機,除傳統所述適應症外,推測亦可能用於:

  • 凍瘡未潰期:溫散寒凝,預防潰爛;
  • 慢性皮膚潰瘍:促進腐去新生;
  • 關節冷痛貼敷:借溫通之力緩解痹證。

惟須注意,方中木鱉子有毒,古代外用尚屬安全,但具體運用時仍需依實際證候調整配伍比例。

傳統服藥法


雲羊藿2兩,木鱉仁2兩,北細辛1兩。
先將羊藿、細辛為末,再入木鱉研細,乳勻。
用熱火酒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藿散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時服用。此外,羊藿散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羊藿散,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雲羊藿2兩,木鱉仁2兩,北細辛1兩。 主治:手腳龜及瘡毒。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