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臘脂塗方中使用豬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符:豬油性溫潤,具有滋潤、滑利、軟化等功效,與許多藥材的藥性相符,例如可輔助活血化瘀藥物滲透至患處,或與滋陰潤燥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藥理特性:豬油富含脂肪酸,具有保護皮膚、減少炎症、促進傷口癒合等作用,可作為載體將藥物更好地附著於患處,並起到保護作用,防止感染。
總而言之,豬油在臘脂塗方中,不僅起到藥性相符的作用,更具有良好的藥理特性,有助於提升藥效,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臘脂塗方]的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名稱: 臘脂塗方
組成:
- 臘日豬脾脂 (不得經水,細銼,用乾淨器研爛)
主治: 湯火所傷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臘脂塗方僅由一味「臘日豬脾脂」組成。此方記載於「治湯火所傷」的章節中,可見其主要功效為治療燒燙傷。
古文雖然沒有詳述其藥理,但從記載中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豬脾脂的特性: 豬脾脂,即豬的脂肪,具有滋潤、保護的特性。在古代,動物油脂常被用於外敷,以隔絕空氣、保護創面,並提供滋潤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
- 臘日採集: 特別強調「臘日」採集的豬脾脂,可能與古代對時令的重視有關。古人認為特定時節採集的藥材藥效更佳,臘月為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節,此時的豬脾脂性質可能更偏於寒涼,有助於清熱降溫,緩解燒燙傷的灼熱疼痛。
- 特殊炮製方法: 該方將豬脾脂細銼研爛,並儲存在「埋幽陰地近水處」的地方,經夏季取出使用。這種炮製方法可能進一步增強了藥材的寒涼之性,同時也利用了土壤的恆溫環境來保存藥材。
綜合《聖濟總錄》中其他治療燒燙傷的方劑,可以發現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生肌斂瘡的藥物為主,例如:
- 梔子仁、白礬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鉛丹、蛤粉:收斂止血,解毒生肌。
- 蛤蜊殼:清熱利濕,軟堅散結。
-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赤石脂: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 太陰玄精石: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白麵(炒焦):收斂止血,吸附毒素。
- 生山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綠豆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雞子黃:滋陰潤燥,清熱解毒。
- 干牛糞: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柏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
- 大黃:瀉火解毒,涼血消腫。
- 大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側柏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
- 石焦炒糯米:收斂止血,吸附毒素。
- 釅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 白扁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膩粉:收斂止血,吸附毒素。
由此可見,臘脂塗方以豬脾脂的滋潤保護作用為基礎,結合其寒涼特性,在治療燒燙傷方面與其他方劑的思路有共通之處,皆以清熱降溫、保護創面、促進癒合為目標。
總結:
臘脂塗方以豬脾脂為主藥,通過特殊的採集和炮製方法,使其具有滋潤、保護、清熱的特性,從而達到治療湯火所傷的目的。其治療原理與《聖濟總錄》中其他治療燒燙傷的方劑相近,均體現了中醫對燒燙傷「熱毒」病機的認識和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臘日豬脾脂(不得經水,細銼,用乾淨器研爛)。
上藥淨瓶盛,以油單蓋。埋幽陰地近水處,深1尺許,經夏取出。
用時以鵝毛掃所損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臘脂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臘日豬脾脂(不得經水,細銼,用乾淨器研爛)。 主治:燙火所傷。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