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楊皮散中包含白楊樹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楊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白楊樹皮能有效抑制炎症,緩解疼痛。
其二,白楊樹皮中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如白楊素、楊梅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有效抵抗病菌入侵,增強人體免疫力。
因此,白楊樹皮作為白楊皮散的主要成分,能夠有效治療相關疾病,並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
白楊皮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解表散寒:細辛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之效。白楊皮散主治風寒襲肺之咳嗽,細辛可助白楊皮散宣肺散寒,驅散風寒邪氣,緩解咳嗽症狀。
- 通鼻竅止痛:細辛性溫通竅,可通鼻竅、止鼻塞、頭痛。白楊皮散也可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痛,細辛的通竅止痛作用,可以改善鼻塞、頭痛等症狀。
白楊皮散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露蜂房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白楊皮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瘡瘍、皮膚瘙癢等病症,露蜂房能與白楊皮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疏風散熱,止癢止痛: 露蜂房還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止痛的作用。白楊皮散中加入露蜂房,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由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病症,緩解患者的不適。
主治功效
白楊皮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白楊樹皮: 消炎、解毒、止痛。
- 細辛: 溫肺化痰、行氣活血。
- 露蜂房: 殺蟲、抗癌、調節免疫。
古文內容分析
《太平聖惠方》
「夫手陽明支脈。入於齒。若頭面有風。風氣流入於陽明之脈。與齦間血氣相搏。故成腫也。」
- 分析: 指出牙齒疼痛與手陽明經脈相關。若風邪侵襲頭面,循經入於陽明,與齦間的氣血相搏,則會導致腫痛。
「上件藥。搗羅為散。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三寸。扚破。煎五六沸。去滓。熱含冷吐。治齒疼白楊皮散方。」
- 分析: 記載了白楊皮散的製法和用法,以及主治齒痛。除了原有三味藥外,還加入蔥白同煎,熱含冷吐。
《備急千金要方》
- 多段內容提及治療面部黑斑、膚色不佳的方劑,與白楊皮散的組成和主治無直接關聯。這些內容主要討論外用藥物以美白、潤膚、除斑。其中有提及白楊皮與其他藥物合用可使面部與手足潔白光澤,但並非白楊皮散的應用。
治療原理
根據《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白楊皮散主要用於治療齒痛,特別是由於風邪侵入陽明經,導致齦間血氣相搏而成的腫痛。
- 白楊樹皮: 作為主要成分,具有消炎、解毒和止痛的作用,可直接作用於患處,減輕炎症和疼痛。
- 細辛: 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有助於驅散侵入陽明經的風邪,並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露蜂房: 雖然在古文記載中未明確指出其在治療齒痛中的作用,但其殺蟲、調節免疫的功效可能對牙齒的感染和炎症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 蔥白: 辛溫發散,通陽散寒,與細辛協同,加強散風邪之力,並有助於藥物滲透。
綜合而言,白楊皮散透過消炎、止痛、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等作用,達到驅散風邪、消腫止痛的功效,從而治療齒痛。
總結
白楊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侵入陽明經導致的齒痛。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白楊樹皮的消炎止痛,細辛的溫經散寒、行氣活血,露蜂房的殺蟲、調節免疫,以及蔥白的辛溫發散,共同作用,達到驅散風邪、消腫止痛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白楊皮4握, 細辛半兩, 露蜂房半兩。
上為散。
每用3錢,以水1大盞,浸1宿,煎令3-5沸,去滓,熱含冷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楊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白楊皮4握,細辛半兩,露蜂房半兩。 主治:齒疼。
白楊皮散, 出處:《肘後方》卷六。 組成:白瓜子仁5分,白楊皮2分,桃花4分。 主治:令皮膚白。主治:面與手足黑。
白楊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白楊皮1握,地骨皮、蒼耳子,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鹽半合,生地黃2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細辛1兩。 主治:齒齦疼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