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麟

《重訂溫熱經解》~ 溫熱經解

回本書目錄

溫熱經解

1. 溫熱經解

六元正紀大論曰:辰戌之紀,太陽司天,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木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其病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卯酉之紀,陽明司天,氣化運行後天。二之氣,陽乃布,物乃生榮,萬大至,民善暴死。終之氣,陽乃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溫。

寅申之紀,少陽司天,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地氣遷,風勝乃搖,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溫病乃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肌腠中瘡。三之氣,民病熱中,聾瞑血溢膿瘡,咳嘔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丑未之紀,太陰司天,氣化運行後天。

二之氣,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搏,雨乃時降,四之氣,畏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痞隔,寒風曉暮,蒸熱相搏,草木凝煙,濕化不流。則白露不降,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跗腫。子午之紀,少陰司天,氣化遠行先天。

三之氣,天正布,大火行,庶類蕃鮮,寒氣時至,民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五之氣,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已亥之紀,厥陰司天,氣化遠行後天。四之氣,溽暑濕熱相搏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跗腫。終之氣,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

此論客氣溫病也。其病皆發於君相二火司令之時,其時依年辰,固可按圖而索也。其為病也,不過身熱、頭痛、耳聾目瞑鼽衄,咳喘嘔渴,喉痹目赤,瘧心腹滿熱臚脹,黃癉跗腫,血溢血崩,肌腠瘡瘍,暴死等症而已。與後人所論溫病,始於上焦,由中焦而病及下焦者,迥不相同,何也?病有客氣伏氣之分,是經所論,客氣溫病也。後人所論,伏氣溫病也。

伏氣溫病,本冬傷於寒,後人論傷寒由表入里,溫病自上而下,欲撇去傷寒,獨開生面以論溫。而不自知其無知妄作,不但於仲景經文,未明經旨,並於《內》、《難》二經所論溫病,概不符合。此乃無根之學說,不足道也。仲景論傷寒,有寒邪傷經,由經傳經者,有寒邪傷表,由表入里者,寒邪入里,先入胸為胸滿,由心而入心下為心下痞,由心下而入腹中為脹滿。其病皆自上而下,伏氣溫病,本冬傷於寒,寒邪伏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至春,病隨氣化,由筋骨而出走肌肉,化為溫病,由肌肉外達皮毛,發為熱病。伏寒化溫,自里出表,乃人身之氣,隨時變化使然。所謂自上而下者,乃人之胃氣,不能使邪氣外解,則邪氣入里,由上焦而入中焦,甚則深入下焦,其病由衛入營,由表入里也。夫病之所以由表入里,自上而下者,皆人之氣化使然,非病能使然。

寒邪從毛竅入,溫邪亦從毛竅入,不得以溫邪為從口鼻入,不能從毛竅入也,何也?人之口鼻呼吸,毛竅亦呼吸,病氣隨呼吸入人身,固無分乎寒與溫也。惟瘟疫傳染,地氣為病,穢濁氣味,由口鼻入耳。

《難經》五十八難曰:溫病之脈,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此論客氣溫病之脈也。傷寒傳經,客氣溫病不傳經,其病隨君相二火司令之時,溫邪傷經而後發。發於陽明太陰者,為身熱鼽衄,渴喘喉痹,黃癉跗腫,肌膚瘡瘍。發於少陽厥陰者,為頭痛目赤,血溢血崩,咳喘脅滿,耳聾目瞑,嘔逆心痛。

其病有定時,而無定處,隨其所傷之經,而以針取之。《難經》專論針法,未言方藥。自仲景發明伊尹湯液,辨明經症,以合方藥,而後人宗之。專事方藥,不求經旨,是以長沙之學未明,而軒岐針灸之法,漸失真傳矣。

白話文:

在辰年和戌年,太陽掌管天空,氣運提前運行。初春時節,大地氣候轉暖,溫度升高,草木早早繁茂,但人們易患溫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嘔吐和皮膚出現瘡瘍。而在卯年和酉年,陽明主導天空,氣運延後運行。第二個季節,陽氣廣佈,萬物生長繁榮,但人們容易突然死亡。年末時節,陽氣再次廣佈,天氣反常溫暖,冬眠的昆蟲出現,水流未結冰,人們健康安寧,但也可能罹患溫病。

在寅年和申年,少陽掌管天空,氣運提前運行。初春時節,地氣轉變,風力強勁,寒氣消散,溫度升高,草木提早生長,但寒氣未能完全消除,溫病開始流行。症狀包括氣悶上浮、眼睛紅赤、咳嗽、頭痛、月經失調、胸脅滿悶以及皮膚生瘡。第三季節,人們可能遭受熱病,出現耳聾、眼睛閉合困難、出血性膿瘡、咳嗽、打噴嚏、流鼻血、口渴、打哈欠、喉嚨痛、眼睛紅赤,甚至突然死亡。

在丑年和未年,太陰掌管天空,氣運延後運行。第二季節,天氣炎熱,萬物成長,人們健康,但溫病大肆蔓延,無論遠近都受到影響。在子年和午年,少陰掌管天空,氣運遠離提前運行。第三季節,天氣正常,萬物繁盛,但寒冷偶爾到來,人們可能遭受氣厥、心痛、寒熱交替、咳嗽、喘息和眼睛紅赤。

在巳年和亥年,厥陰掌管天空,氣運延後運行。第四季節,潮濕和炎熱交錯,人們可能出現黃疸和腳腫。年末時節,天氣炎熱,冬眠的昆蟲出現,水流未結冰,大地氣溫高漲,草木生長,人們感到舒適,但溫病仍然存在。

這些討論的是由於外界氣候變化引起的溫病。這些疾病通常在太陽和少陰兩大氣候掌管的季節爆發,具體時間可根據年份推算。這些疾病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耳鳴、眼睛閉合困難、流鼻血、咳嗽、喘息、嘔吐、口渴、喉嚨痛、眼睛紅赤、瘧疾、心腹滿熱、黃疸、腳腫、出血、月經失調、皮膚生瘡和突然死亡。與後世對溫病的描述,從上焦開始,通過中焦影響下焦的情況不同。

溫病有客氣和潛伏氣之分,這篇討論的是由外界氣候變化引起的溫病。後世對溫病的描述,主要是潛伏氣溫病,源於冬季受寒,然後在春季隨著氣候變化而爆發。後世醫學家試圖將溫病與傷寒區分開來,但他們並未真正理解張仲景的經典理論,也未能符合《內經》和《難經》對溫病的描述。這些觀點缺乏基礎,不值得關注。

張仲景在描述傷寒時,提到了寒邪侵襲經絡和表面,並進一步進入身體內部。寒邪進入身體後,首先影響胸部,然後由心臟向下進入腹部,造成脹滿。這些疾病都是從上部向下發展的,而潛伏氣溫病,源於冬季受寒,寒邪潛伏在骨骼和背部肌肉中。到了春季,隨著氣候變化,疾病隨血液循環,從骨骼和肌肉向外部擴散,最終表現為溫病。

潛伏的寒氣轉化為溫病,是由於身體氣血隨季節變化而發生的自然反應。所謂的“自上而下”的描述,指的是當胃氣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時,邪氣就會進入身體內部,從上焦進入中焦,嚴重時甚至進入下焦。這種情況下,疾病會從衛表進入營裡。

疾病之所以會從表面進入內部,並從上部向下發展,都是因為人體氣血的變化所致,而非疾病本身能控制。寒邪和溫邪都是通過皮膚毛孔進入人體,不能認為溫邪只從口鼻進入,而不能通過皮膚毛孔。這是因為人的口鼻和皮膚毛孔都在進行呼吸,病氣會隨呼吸進入人體,無論是寒邪還是溫邪。

對於瘟疫等傳染病,它們是由於地氣污染造成的疾病,污濁的空氣通過口鼻進入人體。《難經》第五十八難提到,溫病的脈象無法確定是哪條經絡的問題,應根據病情所在的經絡來診斷。這是關於由外界氣候變化引起的溫病的脈象描述。傷寒會影響經絡,而由外界氣候變化引起的溫病不會影響經絡。溫病會在太陽和少陰掌管的季節爆發,當溫邪影響經絡後才會發病。

溫病的爆發具有特定的時間,但不一定影響特定的部位。根據受影響的經絡,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難經》專門討論針灸方法,未提及藥方。直到張仲景發明湯液療法,辨明經絡病症,並將藥方與病症相結合,後人才開始跟隨他的方法。然而,過度關注藥方,忽視了經絡理論,導致對張仲景學說的理解不夠深入,同時也逐漸失去了黃帝和岐伯針灸法的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