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麟

《重訂溫熱經解》~ 凡例 (2)

回本書目錄

凡例 (2)

1. 凡例

痢疾,腸胃病也。經云:腸中熱,便腸垢,即言此病。此病發於春,風熱內陷也,法當消風,此病發於秋。暑熱內蘊也,法當解暑。今醫士每以為腸澼,用於術以止痢,致痢久不止。(鄙人)嘗見滿人有名連捷者,其父在東洋作參贊時,患痢,常服於術,痢至九年而卒。此乃前人誤注腸澼為痢之故,不知澼字從水。

腸澼者,腸間水瀉也,與痢疾適相反,水瀉宜止。其病在脾,脾屬臟,臟不宜瀉。故用於術以止瀉,痢病在腸胃,腸胃為腑,腑宜通,不宜塞,若用於術以止痢,則移熱於脾,腑邪入臟矣。是篇於治驗中,略言治法,以備研究。學者當於病理中求方藥,幸勿專求方藥,而不問病情,不辨脈症也。

白話文:

痢疾,是一種腸胃疾病。醫書說:「腸道內有熱,就會排出腸垢。」指的就是這個病。這種病如果在春天發作,是因為風熱侵入體內;治療方法應該是消除風熱。如果這種病在秋天發作,是因為暑熱積聚在體內;治療方法應該是解除暑熱。現在的醫生常常把痢疾當成「腸澼」來治療,用白朮這種藥來止痢,導致痢疾拖延很久都無法痊癒。(我)曾經看過一位名叫連捷的滿人,他的父親在東洋擔任參贊時,得了痢疾,經常服用白朮,結果痢疾持續了九年而過世。這是因為前人錯誤地將「腸澼」註解為痢疾的緣故,卻不知道「澼」字有水的含義。

所謂的「腸澼」,是指腸道間的水瀉,和痢疾的情況恰好相反。水瀉應該要止住,這種病是發生在脾臟,脾臟屬於「臟」,「臟」不適合用瀉法來治療。所以用白朮來止瀉是合理的。但痢疾是發生在腸胃,腸胃屬於「腑」,「腑」適合用通的方法來治療,不適合阻塞。如果用白朮來止痢,就會把熱氣轉移到脾臟,讓「腑」的邪氣進入到「臟」了。這篇文章在治療驗證中,簡單地說明了治療方法,以供研究。學習醫術的人應該從病理上去尋找藥方,不要只專注於尋找藥方,而不去了解病情,不分辨脈象和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