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溫熱經解》~ 自序
自序
1. 自序
嘗閱《溫病條辨》與《溫熱經緯》,而知軒岐長沙之書,無人研究,何也?熙熙攘攘,名利是求,其所以率爾操觚者,皆名利之心迫而出之。其於古聖心傳,固漠然無所動於中,不求經旨,妄加註釋。晉·叔和、唐·王冰誤解於前,各家誤解於後,一誤再誤,致令神聖相傳之醫學,淹沒將二千年,迄未發明。而吳鞠通、王孟英輩,復欲撇去傷寒,獨開生面,而不自知其愚昧。
集葉氏《指南》數方,以行於世,可為葉氏功臣,其實則仲景之罪人也。仲景論桂枝湯為太陽中風之主方,太陽病脈浮者為風寒在表,尚宜此湯,並未言溫病宜桂枝湯主之。而鞠通論溫病,開首即以此方誣聖,其不明經旨可知矣。仲景論傷寒霍亂,宜五苓、四逆、理中等方,而鞠通誤解,以治溫病霍亂,以熱治溫,其不殺人也幾希。仲景論少陰病,寒傷少陰也。
而孟英以少陰病為溫病,竊附於仲景門牆,以誤後學,此胡為者。噫,自晉迄今,以藥試病,於試驗中,幸得數方,即稱名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病理不明,死生莫決,此中國醫學,所以日趨於腐敗也。近時英俊,又復喜新厭故,競尚西學,不知西人之性質,西方之風土,與中國大不相同。
其人性情強,皮膚密,毫毛堅,其病生於內,故西醫論病,皆曰肺炎、肝炎、腸胃炎,治法皆宜內攻也。華人性情柔,皮膚疏,毫毛軟,其病生於外,故中醫論病,皆曰風寒暑濕燥火,治法當從外解也。習慣不同,病情不同,治法是以不同。人身一氣機耳,熱則氣泄,寒則氣收,收則病入,泄則病出,氣存則生,氣絕則死,病雖千變,氣化則一,此我國醫聖,所以作《傷寒雜病論》也。西醫不言氣化,專事實驗,輒遇瘟疫,即倉惶失措。
中醫但言天地之氣化,而不求人身之氣化。是以注傷寒家,皆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此非天地氣化乎。天地之少陰為君火,人身之少陰為腎水,天地之陽明燥金為寒燥,人身之陽明燥土為火燥。仲景論人身,注家說天地,此醫聖經旨,所以迄未發明也。
(麟)不敏,不能將各國醫學,廉收並蓄。竊願發明經旨,俾後學見病知源,詳釋經文,分別溫熱,辨西方瘟疫之名,集平時經驗之方,不揣固陋,類聚成篇。尚祈中西同志,繩愆糾謬,發明人身氣化之病理,庶使古聖心傳,大放光明於世界。
江蘇沈麟漢卿氏作於天津合濟醫院
白話文:
[自序]
曾經閱讀了《溫病條辨》和《溫熱經緯》兩本書,使我瞭解到,儘管黃帝、岐伯以及張仲景的醫書深奧,卻鮮有人深入研究,這是為什麼呢?人們忙忙碌碌,追求的不過是名與利,那些匆忙間拿起筆來寫作的人,往往都是被名利驅使。對於古代聖賢的醫學精髓,他們漠不關心,內心毫無波瀾,不尋求經典的真諦,卻隨意地加以注釋。晉代的王叔和,唐代的王冰,在他們之前誤解了醫經,而後世各家又跟隨他們的誤解,一錯再錯,導致醫聖們相傳的醫學知識,在近兩千年裡漸漸湮滅,至今未能得到真正的發揚光大。而吳鞠通、王孟英等人,卻想拋棄《傷寒論》,另闢蹊徑,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愚昧。
他們收集了葉天士《指南》中的幾個處方,將其應用於臨牀,自認為是葉天士的功臣,實際上卻成了張仲景的罪人。張仲景指出,桂枝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中風,當太陽病患者脈象浮起時,表示風寒在表,這時才適用此湯,但他並未提及溫病也適合使用桂枝湯。然而,吳鞠通在討論溫病時,一開始就將桂枝湯用作誤導,由此可見他對經典的理解有多麼淺薄。張仲景提到,治療傷寒或霍亂應使用五苓散、四逆湯、理中湯等方,但吳鞠通卻誤解這些方劑,用來治療溫病霍亂,用熱藥治療溫病,這種做法幾乎是在害人。張仲景還談到,少陰病是由寒邪傷及少陰所致。
但王孟英卻將少陰病視為溫病,他偽裝成張仲景的門徒,誤導後學,這究竟是為什麼?唉,自晉代以來,醫生們只是通過試驗來摸索治病的方法,偶爾發現一些有效的處方,便自詡為名醫,但他們只知道這些方法有效,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於不懂病理,生死難斷,這就是中國醫學日益衰落的原因。近來,一些有識之士又喜新厭舊,熱衷於西方醫學,卻忽略了西方人的體質和風土與中國人大不相同。
西方人的體質較強壯,皮膚緊密,毛髮堅韌,他們的疾病多由內而生,因此西醫在診斷疾病時,常常會說是肺炎、肝炎、腸胃炎等,治療方法多為內服藥物。而中國人性格柔和,皮膚較薄,毛髮細軟,我們的疾病多由外因引起,因此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常會提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治療方法則側重於從外部解除病因。不同的生活習慣導致不同的病情,治療方法也因此而異。人體就像一個氣機運轉的系統,過熱會導致氣泄,過冷則氣收,氣收時病邪進入體內,氣泄時病邪排出體外,氣存則生存,氣絕則死亡。疾病雖有千變萬化,但氣化的原則始終如一,這正是我們國家醫學聖賢創作《傷寒雜病論》的原因。西醫不講氣化理論,專注於實驗,一旦遇到瘟疫,便手足無措。
中醫只談論天地之間的氣化,卻忽視了人體內部的氣化。因此,解釋《傷寒論》的人,都會說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陽明之上,燥氣治之。這難道不是天地間的氣化嗎?天地間的少陰屬君火,人體的少陰屬腎水;天地間的陽明燥金屬寒燥,人體的陽明燥土屬火燥。張仲景討論的是人體,而注釋家卻在講述天地,這就是醫聖的經典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理解的原因。
我(麟)才智有限,無法將各國醫學的精華融會貫通。但我希望能揭示經典的真諦,讓後學者能夠見病知源,詳細解釋經文,區分溫病和熱病,辨別西方瘟疫的名稱,匯總平時的經驗處方,不顧自身的狹隘和淺陋,將這些內容歸納整理成一篇章。我期待中西醫學界的同仁們能指正我的錯誤,共同揭示人體氣化的病理,這樣才能使古代聖賢的醫學智慧在全世界大放光彩。
江蘇沈麟漢卿先生作於天津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