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溫熱經解》~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五運六氣,天地之氣化也。傷寒傳經,人身之氣化也。各注家不解虛字,是以多誤,是書於太陽篇中,悟出人身冬令之氣化。於陽明篇中,悟出人身春夏秋三時之氣化,此乃醫聖心傳之要。學者若能於人身氣化中求病理,思過半矣。
溫病者,天氣為病也。風自南方來,天氣大溫,民即病溫。溫邪傷經,當按經施治,病不解,則化為熱病,人之氣化為病也。傷寒化熱,伏氣為溫,皆人之氣化為病也。分經施治,治法本同,其有不同者。傷寒救陽,溫病救陰,此乃秋冬人氣收藏,春夏人氣外泄之故耳。拙著有傷寒問答,現已脫稿,擬集資付刊,有願出資者,函致天津大費家衚衕合濟醫院可也。
瘟疫者,地氣為病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故地氣傷人,天氣不降,則地氣上升。如冬令無雪,民病瘟疫,其氣由地下發生,鼠先受病,即名鼠疫。其氣由口鼻入脾胃,故傳染,法當攻下,化熱以後,人氣為病,治法與熱病同,西醫不言氣化,以傳染病為瘟疫,不知天氣為病,亦能傳染。如風熱咳嗽,其氣由鼻入肺,病氣相傳,西人誤以為肺疫,名之曰百斯篤。
不知風能生蟲,乃氣化之常理,風去蟲自絕,風不去,則久咳成癆。此非地氣為病,不能殺人,其有不愈者,誤治之過也。
肝氣病者,人之本氣為病也。經云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喜則氣緩,悲則氣消,勞則氣耗。氣行血從,氣順血調,舒其肝氣,調其胃氣,治法與治天氣為病迥不相同。是篇專論溫熱,不及雜病,故納之於治驗中,另立方藥。如各種咳嗽、五色痢疾等症,各附於後,學者當求之於治驗中。
醫聖經文,一字包含數十義,一語耐人數日思。其經義盡在虛字中,與無字處。各注家不但不解虛字,並實字之義,亦不加察,各逞己見,不於原文中求經義。而於原文外,為之加增字名,使後學盲從,誤盡蒼生。致令《傷寒論》一書,無人敢讀,變成荒經。是書付氣溫因病本傷寒,引以為症,略加新解。
而辨症辨脈諸大法,不及備載,不能見病知源,學者欲明病理,當求之於傷寒問答中。
仲景於傷寒傳經,發明人身經氣為病。是書於肝氣病中,發明人身臟氣為病,復於溫疫中,發明地氣為病。天氣病宜散,地氣病宜降,人氣病宜和,經氣為病辨脈症,臟氣為病分營衛。學者果能於氣化中求治法,則千變萬化,庶有準則矣。
咳嗽,肺病也。北方風多,經云:風舍於肺,其人則咳。此症最忌桑白皮地骨皮,吳鞠通亦嘗言之。今醫士皆喜用桑白、地骨,致令病人久咳成癆,誤人不淺。此乃不求病源專事方藥之過也。不知病有陰陽,方有寒熱,一病有數症,一症有數方。必先辨症,而後定方,庶無貽誤,是篇於治驗中分列方藥,以便研究病情耳。
白話文:
[例則] 五運六氣,是天地的氣候變化。傷寒傳經,是人體內的氣候變化。各家學者對虛詞的理解不足,因此常常產生誤解,這本書在太陽篇中,領悟了人體在冬季的氣候變化。在陽明篇中,領悟了人體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氣候變化,這是醫學聖賢的心得要點。學習者如果能夠從人體氣候變化中尋找病理,那麼已經理解了一大半。
溫病,是由天氣引起的疾病。當風從南方吹來,天氣非常暖和,人們就會患上溫病。溫病傷害經絡,應按照經絡進行治療,如果病情未解,就會轉化為熱病,這是人體的氣候變化導致的疾病。傷寒轉化為熱病,潛藏的氣候成為溫病,都是人體氣候變化引起的疾病。根據經絡治療,治療方法本質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傷寒需要救助陽氣,溫病需要救助陰氣,這是因為秋冬時人體氣候收斂,春夏時人體氣候外泄的原因。
拙劣之作有《傷寒問答》,已經完成初稿,計劃籌集資金出版,有願意出資的人,可以寫信到天津大費家衚衕的合濟醫院。
瘟疫,是由地氣引起的疾病。天空以陽氣生長,陰氣成長,大地以陽氣殺滅,陰氣藏匿,所以地氣傷人,天氣無法下降,地氣就會上升。比如冬天無雪,人民會患瘟疫,這種氣是由地下產生的,老鼠首先受到感染,因此稱為鼠疫。這種氣通過口鼻進入脾胃,因此具有傳染性,治療方法應當是攻下,轉化為熱病後,人體氣候成為病因,治療方法與熱病相同,西醫不談論氣候變化,認為傳染病就是瘟疫,但不知道天氣引起的疾病,也能夠傳染。例如風熱咳嗽,這種氣由鼻子進入肺部,病氣互相傳播,西方人誤以為是肺部瘟疫,稱之為百斯篤。
不知道風能產生蟲子,這是氣候變化的常理,風停止,蟲子自然消失,風不停止,則長期咳嗽會發展為肺結核。這不是地氣導致的疾病,不能殺死人,那些沒有痊癒的,是錯誤治療的結果。
肝氣病,是人體本身氣候導致的疾病。經典上說,生氣則氣上逆,恐懼則氣下沉,思考則氣結,驚嚇則氣亂,高興則氣緩,悲傷則氣消,勞累則氣耗。氣流動血液跟隨,氣順暢血液調節,舒緩肝氣,調節胃氣,治療方法與治療天氣導致的疾病完全不同。這篇專門討論溫熱病,不涉及其他雜病,因此將其放在治療經驗中,另外列出藥方。像各種咳嗽、五色痢疾等症狀,都分別附在後面,學習者應當在治療經驗中尋找。
醫學聖賢的經文,一個字包含數十種意義,一句話讓人思考數日。其經義盡在虛詞中,以及無字的地方。各家學者不僅不解虛詞,實詞的意義也不加以考察,各自發揮自己的觀點,不在原文中尋找經義。而在原文之外,為它增加字詞名稱,讓後學盲目跟隨,誤導了眾多生命。導致《傷寒論》一書,無人敢讀,變成了一部荒廢的經典。這本書以氣溫作為疾病的根本,認為疾病源自傷寒,以此為症狀,稍微增加新的解釋。
然而,對於病症和脈象的辨別等重要方法,未能全面載錄,不能從病狀瞭解疾病的根源,學習者如果想要明白病理,應當在《傷寒問答》中尋找。
張仲景對於傷寒傳經,揭示了人體經絡氣候導致的疾病。這本書在肝氣病中,揭示了人體臟腑氣候導致的疾病,又在溫疫中,揭示了地氣導致的疾病。天氣導致的疾病應當疏散,地氣導致的疾病應當降低,人體氣候導致的疾病應當和諧,經絡導致的疾病應當辨別脈象和症狀,臟腑導致的疾病應當區分營養和衛氣。學習者如果真的能夠在氣候變化中尋找治療方法,那麼無論如何變化,都會有準則可依。
咳嗽,是肺部疾病。北方風多,經典上說:風住在肺部,人就會咳嗽。這種症狀最忌諱使用桑白皮和地骨皮,吳鞠通也曾經這樣說過。現在醫生都喜歡使用桑白、地骨,導致病人長期咳嗽發展為肺結核,誤導了不少人。這就是不尋找病因,只專注藥方的結果。不知道疾病有陰陽之分,藥方有寒熱之別,一種疾病有多種症狀,一種症狀有多種藥方。必須先辨別症狀,然後確定藥方,才能避免誤診,這篇在治療經驗中分類列出藥方,以便研究病情。
痢疾,是腸胃疾病。經典上說:腸中有熱,就會排泄腸垢,就是在說這種病。這種病發生在春季,是風熱內陷,治療方法應當是消除風熱。這種病發生在秋季,是暑熱內藏,治療方法應當是解除暑熱。現在醫生常常認為是腸澼,使用白朮來止痢,導致痢疾久久不止。我曾經見過一位名叫連捷的滿族人,他的父親在日本擔任參贊時,患有痢疾,經常服用白朮,痢疾持續了九年後去世。這是前人誤解腸澼為痢疾的原因,不知道澼字含有水。
腸澼,是指腸間的水瀉,與痢疾剛好相反,水瀉應當制止,這種病在脾臟,脾臟屬於臟器,臟器不適合瀉下。所以使用白朮來制止瀉下,痢疾在腸胃,腸胃是腑器,腑器應當通暢,不應該堵塞,如果使用白朮來止痢,就會將熱度轉移到脾臟,腑器的邪氣進入臟器了。這篇在治療經驗中,簡略地說明瞭治療方法,以供研究。學習者應當在病理中尋找藥方,希望不要只專注藥方,而不問病情,不辨別脈象和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