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6)

1. 痰飲二十二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氣弱,不能消水,水停木鬱,風動根搖,故臍下振悸。肺氣不降,津液淫蒸,故湧吐涎沫。君相失根,神魂旋轉,故顛冒眩暈。此緣水泛而土濕,五苓散,二苓、澤瀉,利水而瀉濕,白朮、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五苓散(一百),(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假設一個體型瘦弱的人,肚臍下方有悸動的感覺,還會吐出像口水一樣的黏液,並且感到頭暈目眩,這就是體內有水濕的表現,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瘦弱的人因為氣虛,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導致水分停留在體內,使得肝木之氣鬱結,就像樹木的根基不穩而搖晃,所以肚臍下方會出現悸動。肺氣無法順利下降,導致體內的津液蒸騰上湧,所以會吐出像口水一樣的黏液。由於君主之氣與相輔之氣都失去了根基,精神和魂魄就會像旋轉一樣,因而出現頭暈目眩的狀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水氣氾濫而導致脾土濕困。五苓散中的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利水並排除濕氣;白朮、桂枝,則可以乾燥脾土並疏通肝木之氣。

五苓散(劑量為一百),配方見《傷寒論·太陽篇》。

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一匙(約方寸匕的量),一天服用三次,多喝溫開水。服用後出汗,病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