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四 (4)
卷十四 (4)
1. 痰飲十七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留飲在下,故脈伏而欲自利。若利反捷快,是留飲下行,腸胃滋濡也。雖水隨利下,心下猶續續堅滿,以水下未盡,濁陰不得遽消,然已非從前痞結之象,此為留飲欲去,故稍覺鬆軟也。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瀉水而滌飲、甘草、芍藥,培土而瀉木,蜂蜜滑腸而行水也。
眉批:甘草與甘遂相反,蓋借其反亂之勢,以收拔正之功。以蜜和之,亦恐急烈太驟,傷真氣也。俗醫多認錯,以為痰飲復聚。
甘遂半夏湯(九十三)
甘遂(大者二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合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白話文:
病人脈象沉伏,本來想拉肚子,結果反而拉得很快。雖然拉肚子了,但心窩下方還是持續覺得脹滿,這是因為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想要排出去的緣故,可以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
痰飲停留在下腹部,所以脈象沉伏,而且會想拉肚子。如果拉肚子反而很快,表示痰飲正往下走,腸胃也因此變得濕潤。雖然水液隨著拉肚子排了出去,但心窩下方仍然持續覺得脹滿,是因為體內的水分還沒完全排乾淨,濁陰之氣也無法馬上消散。然而,這已經不是先前那種腹部硬結的樣子了,而是痰飲想要排出的徵兆,所以會稍微感覺到鬆軟。甘遂半夏湯的組成:甘遂、半夏,可以瀉水並清除痰飲;甘草、芍藥,可以培補脾土並抑制肝木;蜂蜜則可以潤滑腸道並幫助排水。
眉批:甘草和甘遂的藥性相反,這裡使用甘草,是藉由它們的相反作用,來達到拔除病邪的效果。用蜂蜜調和,也是擔心藥性太過猛烈,會傷害到身體的正氣。一般庸醫常常誤判,以為是痰飲又再次聚集了。
甘遂半夏湯(方劑編號九十三)
甘遂(大的兩顆),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到剩半升,去除藥渣),芍藥(五枚),甘草(像手指頭一樣大的一枚,烤過)
以上四味藥,用水兩升煮到剩半升,去除藥渣,再加入蜂蜜半升,把藥汁煎到剩八合,一次喝完。
2. 痰飲十八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茵黃丸主之。
腸間有水,阻遏中氣,升降不行,是以腹滿。君相升逆,故口舌乾燥。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瀉濕而行水,葶藶、大黃,濬流而決壅也。
己椒藶黃丸(九十四)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白話文:
肚子脹滿,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腸道間有水濕之氣積聚。應該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
腸道間有水濕,阻礙了中氣的運行,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所以才會肚子脹滿。由於氣機逆行向上,所以會口乾舌燥。己椒藶黃丸中的防己、椒目,是用來排除濕氣、疏通水道;葶藶子、大黃,是用來疏通水流、排除壅積。
己椒藶黃丸(方劑編號九十四)
藥材組成: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各一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一丸,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口中產生唾液。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加入芒硝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