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痰飲九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虛。脈偏弦者,飲也。

病人陽虛濕旺,火升作渴,飲水一多,不能消化,水阻肺氣,必暴生喘滿。凡土虛食少而飲水多者,水停心下,郁其木氣,甚者木鬱風動,則生瞤悸,微者肺金阻格,必苦短氣。水旺木鬱,則脈必弦。弦為木氣,應見於左關,若兩關雙弦者,是水寒土濕,木氣不達,乙木鬱於左關而不升,甲木鬱於右關而不降,此皆大下後之虛脈。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飲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氣也。

蓋飲泛土濕,木氣必郁,生氣不暢,故見弦象。左偏弦者,飲在脾土,右偏弦者,飲在胃土也(雙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則偏弦,甚則雙弦,實同原也)。

白話文:

病人如果喝太多水,一定會突然感到喘不過氣、胸悶腹脹。凡是吃得少卻喝得多的人,水會停留在心下(胃脘部),嚴重的話會心悸,輕微的則會感到呼吸短促。如果把脈時發現兩邊脈都呈現弦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寒,通常是大瀉之後造成的虛弱。如果只有一邊脈呈現弦狀,那就是體內有痰飲。

病人若是陽氣虛弱、體內濕氣過重,虛火上升而感到口渴,喝多了水就無法消化,水阻礙了肺氣的運行,一定會突然出現喘氣、胸悶腹脹的情況。凡是脾胃虛弱、吃得少卻喝得多的人,水會停留在心下,阻礙肝木之氣的舒暢,嚴重的話,肝氣鬱結導致風邪內動,會產生肌肉跳動、心悸等症狀;輕微的則會因肺氣受阻,而感到呼吸短促。水濕過盛、肝氣鬱結,脈象必然呈現弦狀。弦脈代表肝木之氣,應該出現在左關脈,如果兩邊關脈都呈現弦狀,代表體內水寒土濕,肝木之氣無法順暢運行,左關脈的乙木因鬱滯而無法上升,右關脈的甲木因鬱滯而無法下降,這些都是大瀉後出現的虛弱脈象。如果只有一邊脈呈現弦狀,代表痰飲偏在身體的一側,阻礙了該側的肝木之氣。

痰飲擴散,導致脾土濕氣過重,肝木之氣必然鬱滯,生機無法暢通,因此會出現弦脈。如果左邊脈呈現弦狀,代表痰飲停留在脾土;如果右邊脈呈現弦狀,代表痰飲停留在胃土。(兩邊脈都弦的狀況,其實是單邊脈弦的加重,輕微時是單邊弦脈,嚴重時是雙邊弦脈,實際上是同一個原因造成的。)

2. 痰飲十

脈弦數,眉批:《金鑑》以弦數之數字,當是遲字之訛,以下寒飲之字,故疑之。是未知少陽甲木不降之故也。有寒飲,冬夏難治。

弦數者,少陽甲木不降,相火逆升,必有寒飲郁格。冬時水旺下寒,陽氣不蟄,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劇,皆難治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弦而帶數,如同《醫宗金鑑》所說,認為弦數的「數」字,應該是「遲」字的錯誤,因為接下來提到的是寒飲,所以才會這樣懷疑。其實這是因為少陽的甲木之氣無法下降的緣故。如果有寒飲存在,那麼不論冬天或夏天都難以治療。

所謂「弦數」的脈象,是因為少陽甲木之氣無法下降,導致相火向上逆升,必定會有寒飲鬱積阻礙。冬天時,水氣旺盛,下方寒冷,陽氣無法潛藏;到了夏天,水氣衰弱,然而相火卻向上發散,導致下方的寒冷更加嚴重,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

3. 痰飲十一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肺病痰飲,金能勝木,故脈不弦,但苦痰飲阻礙,喘促短氣耳。

白話文:

肺部的痰飲,如果脈象不呈現弦緊的狀態,只是感到呼吸困難、氣短。

這是因為肺部有痰飲的病症,金能剋木(中醫五行理論),所以脈象不會弦緊。只是因為痰飲阻礙了呼吸,才會喘促、呼吸短促。

4. 痰飲十二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支飲亦飲之偏結於肺部者,故喘不能臥,加以短氣,其脈亦平而不弦也。

白話文:

支飲也是痰飲偏聚在肺部的病症,所以會喘而且無法躺臥,加上呼吸短促,它的脈象也呈現平和的狀態,而不是弦脈。

5. 痰飲十三

脈浮而細滑,傷飲。

水飲在中,郁格陽氣,升浮不歸,故如循貫珠,累累聯屬,流利不停,其診曰滑,而其中實有捍格之象。水旺陰盛,是以脈細。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且細微滑動的樣子,這是因為身體受到水飲的影響。

水飲停留在身體中間部位,阻礙了陽氣的升發,使得陽氣向上浮散而無法回歸,所以脈象就像一串珠子,一顆顆接連不斷、流暢地滑動,因此診斷上稱之為「滑脈」,但其中實際上存在著阻礙不暢的現象。由於體內水液旺盛、陰氣過盛,所以脈象才會顯得細微。

6. 痰飲十四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痰飲者,水寒土濕,火冷金涼,精氣堙郁所作。當以溫藥和之,寒消濕化,自然渙解。蓋土不得火,濕氣滋生,此痰飲化生之原也。土濕則上不能生金,痰凝於心胸,下不能制水,飲聚於腸胃,肺冷故氣不化水,熏蒸而為痰,腎寒故水不化氣,停瘀而為飲,是以當溫也。

白話文:

患有痰飲的人,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

所謂的痰飲,是由於體內水寒、脾土濕重、火氣衰弱、肺金虛寒,導致精氣鬱積而形成的。因此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使寒氣消散,濕氣化解,自然就能痊癒。

因為脾土得不到火的溫煦,濕氣就會滋生,這就是痰飲產生的根源。脾土濕重,就無法向上滋養肺金,導致痰液凝結在心胸;向下也無法制約水液,使飲液積聚在腸胃。肺氣寒冷,所以氣無法轉化成水,蒸騰後就形成痰;腎氣寒冷,所以水無法轉化成氣,停滯後就形成飲。因此,必須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7. 痰飲十五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心下有痰飲,停瘀胃口,土濕木鬱,膽經莫降,故胸脅偏支脹滿,目珠眩運。以君相同氣,甲木失根,君火亦騰,神魂浮蕩,無所歸宿,是以發眩。目者神魂之開竅,故眩見於目。苓桂朮甘湯,朮、甘,補中而燥土,苓、桂,瀉水而疏木也。

苓桂朮甘湯(九十二),(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白話文:

如果心口部位有痰飲,造成胸部和肋骨兩側脹滿,並感到頭暈目眩,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

心口部位有痰飲,停滯在胃部,使得脾胃濕氣過重,肝木疏泄功能受阻,膽經的氣機也難以降泄,所以導致胸部和肋骨兩側特別脹滿,眼睛也跟著暈眩轉動。這是因為心火和肝木氣機相同,肝木失去根源,心火也跟著上炎,導致精神魂魄浮動不定,沒有歸屬,因此產生眩暈。眼睛是精神魂魄的竅口,所以眩暈會表現在眼睛上。苓桂朮甘湯中的白朮和甘草可以補養脾胃並去除濕氣,茯苓和桂枝則可以利水並疏通肝木的氣機。

苓桂朮甘湯(編號九十二),(藥方出自《傷寒論·太陽篇》)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煮取三升,分成三次溫服。小便順暢後就會好轉。

8. 痰飲十六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方見「消渴」。

微飲阻隔,肺金不降,是以短氣。此緣土濕木鬱,不能泄水,當從小便去其水飲。飲去而土燥,則肺斂而氣降矣。苓桂朮甘湯,朮、甘,補中而燥土,苓、桂,瀉水而疏木,可以主之,腎氣丸,丹、地、苓、澤,清風而瀉濕,附、桂、茱、蕷,暖水而榮木,亦可以主之也。

白話文:

短氣的狀況如果帶有輕微的痰飲,應該從小便來排除它,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腎氣丸也可以使用。這兩個方子的詳細內容在「消渴」篇有記載。

輕微的痰飲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導致肺氣無法正常下降,因此出現短氣的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肝木又受到鬱結,導致水液無法順利排出,所以應該從小便來排除這些水飲。當痰飲被排除後,脾胃恢復乾燥,肺氣就能夠收斂下降,短氣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苓桂朮甘湯中的白朮和甘草,可以補益脾胃並去除濕氣;茯苓和桂枝,則可以排除水濕並疏通肝木,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腎氣丸中的丹皮、熟地、茯苓、澤瀉,可以清熱利濕;附子、肉桂、山茱萸、山藥,可以溫暖腎陽並滋養肝木,所以也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