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四 (2)
卷十四 (2)
1. 痰飲四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火位,而留飲居之,是寒水之凌君火也。太陽寒水之經,行身之背,其人背後寒冷,正對心位,其大如掌也。
留飲即痰飲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至小腸,停留不散,是謂諸飲之宗,如水木之源本也。自此而流於脅下,則為懸飲,歸於四肢,則為溢飲,結於胸旁,則為支飲,是諸飲之支,如水木之支派也。
白話文:
如果心窩處有積留的痰飲,這個人背部會感覺像手掌大小的寒冷。
心窩是火的位置,卻被寒冷的痰飲佔據,這就像寒冷的水在侵犯君火。太陽膀胱經是寒水循行的經脈,它行經背部,因此這個人背後會感到寒冷,而且位置正好對應心窩,寒冷的範圍大約像手掌一樣。
留飲就是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它從心窩往下到小腸,停留在體內而不消散,可以說是各種飲症的根源,就像水木的源頭一樣。如果它從這裡流到脅肋下方,就叫做懸飲;流向四肢,就叫做溢飲;積結在胸腔兩側,就叫做支飲。這些是各種飲症的分支,就像水木的枝幹一樣。
2. 痰飲五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足少陽之經,自缺盆而入脅裡,足厥陰之經,自小腹而布脅肋,脅下痛引缺盆者,飲阻少陽之經,經氣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則經脈振動,是以痛甚。此痰飲之流於脅下而在肝膽之經者,所謂懸飲也。
白話文:
停留在體內的痰飲,會導致脅肋下方疼痛,並且疼痛會牽引到鎖骨上窩,咳嗽的時候疼痛會更加劇烈。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從鎖骨上窩進入脅肋內部;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從下腹部散佈到脅肋兩側。脅肋下方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這是因為痰飲阻礙了少陽膽經的氣機運行,導致經脈氣血不通暢,所以會疼痛並牽引到鎖骨上窩。咳嗽時,經脈會震動,因此疼痛會更加嚴重。這就是痰飲流到脅肋下方,並且位於肝膽經絡上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懸飲」。
3. 痰飲六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飲阻竅隧,肺無降路,津液凝滯,故短氣而渴。濕流關節,故四肢歷節而疼痛。此飲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謂溢飲也。
白話文:
胸腔裡面如果積存著停滯的痰飲,這個人會感到呼吸短促,而且口渴,四肢的各個關節也會疼痛。
這是因為痰飲阻礙了身體內氣血流通的管道,使得肺氣無法順利向下運行,導致體內的津液凝結停滯,所以會出現呼吸短促和口渴的症狀。而濕氣流竄到關節,就會造成四肢的各個關節疼痛。這種情況是因為痰飲從胸腔膈膜的位置流竄到四肢,這就叫做「溢飲」。
4. 痰飲七
脈沉者,有留飲。眉批《金鑑》云:宜另為一條,與黃氏合。原文緊接歷節痛之下。
火浮水沉,自然之性也。
白話文:
脈象沉在底層,表示身體內有積聚的痰飲。醫書《金鑑》認為這句話應該獨立成一條,跟黃氏的說法合併。原文是緊接在描述關節疼痛之後。
火向上浮動,水向下沉澱,這是自然界的本性。
5. 痰飲八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悸,必有伏飲。
膈上痰飲阻礙,肺氣壅滿,喘促咳嗽,是土濕而胃逆也。一旦痰氣上湧,嘔吐發作,胃氣逆升,則太陽不降。太陽寒水之經,經氣鬱遏,營衛易位,則發熱而惡寒(營陰束其衛陽,是以發熱惡寒)。太陽行身之背,逆而不降,經氣壅迫,故脊背疼痛。胃逆則脾陷,肝木抑遏,陷於水位,是以腰疼(腎位於腰,是謂水位)。
肝竅於目,腎主五液,入肝為淚,木鬱風動,肝液升泄,故目泣自出。風木搖盪,故振振而瞤悸。如此必有伏飲,緣飲伏濕旺,土木雙郁,是以見證如此。
白話文:
痰飲積聚在橫膈膜之上,導致胸悶氣喘、咳嗽、吐痰,發作時會忽冷忽熱,背部痠痛、腰部疼痛,眼睛會不自主流淚,身體會顫抖、肌肉跳動,並且心悸,這一定是體內有潛藏的痰飲。
這是因為橫膈膜上的痰飲阻礙,使得肺氣壅塞,導致喘促咳嗽,這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導致胃氣上逆的緣故。一旦痰氣向上湧動,引起嘔吐發作,胃氣向上逆行,就會使得太陽經氣無法下降。太陽經是主寒水的經脈,經氣受到阻礙,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失調,就會發熱又怕冷(營陰束縛衛陽,所以發熱又怕冷)。太陽經運行在背部,太陽經氣逆而不降,經氣壅塞,所以會感到脊背疼痛。胃氣上逆會導致脾氣虛陷,肝木受到抑制,沉陷在水濕的部位,所以會感到腰疼(腎臟位於腰部,這裡可以說是水的位置)。
肝臟的通道連通眼睛,腎臟主管體內所有液體,液體進入肝臟就變成淚水,肝氣鬱結而生風,肝液向上升泄,所以眼睛會不自主流淚。風木搖動,所以身體會顫抖、肌肉跳動。像這樣的情況一定是體內有潛藏的痰飲,因為痰飲潛伏而使濕氣旺盛,導致脾土和肝木都受到阻礙,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