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8)

1.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是陽復而上盛,尺中自澀者,是陰退而下虛也。陽盛必俯侵陰位,鬱蒸營分,而圊膿血也。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把脈發現寸脈(手腕橈動脈靠近拇指側)反而呈現浮而快的脈象,而尺脈(手腕橈動脈靠近手肘側)卻呈現遲緩不流暢的脈象,這必定會排出帶有膿液和血液的糞便。

這種情況出現在《傷寒論》的厥陰篇。腹瀉時,寸脈反而呈現浮而快的脈象,這是陽氣恢復而向上亢盛的表現;而尺脈遲緩不流暢,則是陰氣衰退而下虛的表現。陽氣過盛一定會向下侵擾陰氣的位置,鬱積蒸騰營分(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因此會排出帶有膿液和血液的糞便。

2. 下利十四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而腹脹滿,是太陰腹滿自利之證也,其身體疼痛,則是太陽表證,是當先溫其里,後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以驅其寒,攻表宜桂枝湯,以驅其風。里溫而攻表,則汗出,不慮其陽亡也。

桂枝湯(八十四),(方見《傷寒·太陽》)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白話文:

腹瀉,肚子脹滿,身體又感到疼痛的狀況,應該先溫暖調理身體內部,然後再處理體表的病症。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

這種情況出自《傷寒論·太陰篇》。腹瀉又肚子脹滿,是太陰篇裡描述的腹滿自利的症狀,身體疼痛則是太陽篇裡描述的體表症狀,所以應該先溫暖身體內部,再處理體表。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用來驅散體內的寒氣;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用來驅散體表的風邪。內部溫暖後再處理體表,就會發汗,不用擔心陽氣耗散。

桂枝湯(方子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有記載)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用小火煮到剩三升,過濾掉藥渣,調整藥湯的溫度,溫服一升。服藥後,要馬上喝一升稀粥來幫助藥力,然後蓋上被子,讓身體溫暖大約一個小時,讓全身微微出汗最好,但不能讓汗像水淋雨一樣。如果服藥一次就出汗病好了,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

3. 下利十五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是少陰通脈四逆證。厥陰風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證,亦宜通脈四逆,溫臟寒而通經脈也。

此段見《傷寒·厥陰》。詳閱《傷寒》「少陰」、「厥陰」二篇,此段之義乃明。

通脈四逆湯(八十五),(方見《傷寒·少陰》。此即四逆湯,而分兩不同)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是屬於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的情況,如果又出現冒汗和手腳冰冷,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同時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加上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這屬於少陰病裡面的通脈四逆證。如果是厥陰病導致的風木疏泄功能異常,就會有冒汗的現象,也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用來溫暖體內的寒氣並疏通經脈。

這段文字出自《傷寒論·厥陰篇》。仔細閱讀《傷寒論》中「少陰篇」和「厥陰篇」,就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

通脈四逆湯(方劑編號八十五),(這個方子在《傷寒論·少陰篇》中可以找到。它其實就是四逆湯,只是各味藥的用量不同。)

甘草(二兩,炙烤過的),乾薑(三兩,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到四兩),附子(大的使用一枚,生的直接用)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煮到剩下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溫兩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