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三 (6)
卷十三 (6)
1. 下利(二十五章)
2. 下利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清穀,脾陽陷敗,雖有太陽表證,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陽亡,清陽愈陷,濁陰愈逆,必生脹滿。
白話文: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用發汗方式處理,反而會導致腹部脹滿。
這種狀況出自《傷寒論·太陰篇》。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代表脾的陽氣已經虛弱衰敗,即使同時有太陽表證(例如發燒、怕冷),也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處理,會使陽氣更加虛弱,清陽之氣更加下陷,濁陰之氣更加上逆,必然會導致腹部脹滿。
3. 下利二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氣者,濕盛而氣滯也。當利其小便,以滲濕邪。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排氣多,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來治療。
腹瀉時如果沒有排氣,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氣機阻滯的緣故。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來排除體內的濕邪。
4. 下利三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為陽,其位在外,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氣,蜷臥而腳縮也。五臟為陰,其位在內,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氣敗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為主,五臟以脾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見於手足也。
白話文:
六腑的氣在外耗盡時,會出現手腳冰冷、氣喘上逆、腿腳蜷縮的狀況。五臟的氣在內耗盡時,會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腹瀉嚴重時,會導致神氣衰敗,手腳麻木不仁。
六腑屬陽,位置在外,所以當六腑的氣在外耗盡時,會出現手腳寒冷、喘氣急促、身體蜷縮、腿腳縮起來的現象。五臟屬陰,位置在內,所以當五臟的氣在內耗盡時,就會腹瀉不止。腹瀉嚴重時,表示神氣已經衰敗散失,導致手腳麻木不仁。六腑以胃為主導,五臟以脾為主導,而脾和胃共同主導四肢的活動,所以這些疾病的徵兆都會在手腳上顯現出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