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4)

1. 嘔吐十七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寒邪沖激,則腸中雷鳴。膽胃升郁,則心下痞硬。心痞則火無降路,必生上熱。半夏瀉心湯,黃芩、黃連,清上而瀉火,薑、甘、參、棗,溫中而補土,半夏降逆而止嘔也。

半夏瀉心湯(七十七),(方見《傷寒·少陽》)

半夏(八兩,洗),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如果嘔吐時伴隨腸鳴,且胸口下方感覺痞塞不適,就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寒邪衝擊腸胃,導致腸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膽和胃的氣機上升鬱滯,就會造成胸口下方痞塞硬滿的感覺。心下痞塞時,火氣就沒有下降的路徑,必然產生上熱的症狀。半夏瀉心湯中的黃芩、黃連可以清除上部的火氣,並使火氣下降;乾薑、甘草、人參、大棗則能溫暖中焦並補養脾胃;半夏則可以降逆氣而止嘔吐。

半夏瀉心湯(第77方),(此方出自《傷寒論·少陽篇》)

藥方組成:半夏(八兩,洗淨)、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過)、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取六升,去除藥渣後,再煎煮至三升,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