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嘔吐六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慾吐者,陳宿在上,故不可下。
白話文:
病人想吐的時候,不可以對他使用瀉下的藥物。
病人想吐,是因為有陳舊的食物積在胃的上方,所以不可以對他使用瀉下的藥物。
2. 嘔吐七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此段見《傷寒·厥陰》。嘔家而有癰膿,當令其膿從嘔出,不可降逆止嘔,使膿無出路。俟其膿盡癰平,則嘔吐自愈矣。
白話文:
如果有人經常嘔吐,而且體內有膿瘡,就不能只治療嘔吐,應該讓膿排出後,嘔吐自然會好。
這種情況,應該讓膿從嘔吐排出,不能用藥強行止住嘔吐,這樣會讓膿沒有排出的管道。等膿排乾淨,膿瘡平復了,嘔吐自然就會痊癒。
3. 噦八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此段見《傷寒·陽明》。濁氣上逆,則生嘔噦,噦而腹滿者,太陰之清氣不升,陽明之濁氣不降也,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後部不利,利其穀道,前後竅通,濁氣下泄,則滿消而噦止矣。
白話文:
打嗝而且肚子脹滿,要觀察他前後二陰的情況,就能知道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疏通那個部位就會好。
這個情況出自《傷寒論·陽明篇》。穢濁的氣往上衝逆,就會產生嘔吐或打嗝,打嗝又伴隨肚子脹滿,這是因為太陰的清氣無法上升,陽明的濁氣無法下降的緣故。身體前後的二陰,一定有功能不順暢的部位。如果前陰不順暢,就疏通小便水道;如果後陰不順暢,就疏通大便通道。當前後的孔竅都暢通了,穢濁的氣可以往下排泄,肚子脹滿就會消除,打嗝也會停止了。
4. 嘔吐九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前竅短澀,後門乾燥,多有糞若羊矢之證。蓋手足太陽,兩經同氣,水穀入胃,脾陽消磨,散其精華,上歸於肺,霧氣化津,傳於膀胱小腸,水路清通,穀道滋潤,是以小便不澀,大便不幹。胃反氣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陰失滋,枯澀燥結,故糞如羊矢。
下竅堵塞,濁氣莫泄,逆而上衝,故嘔吐不止。緣其陽衰土濕,中氣頹敗,不能腐熟水穀,化氣生津,以滋腸竅,是以飲食不得順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湯,人參補中氣之虛,白蜜潤小腸之燥,半夏降胃氣之逆,中氣旺而水穀消,下竅開而渣滓降,濁氣不升,嘔吐自止也。
「陰陽別論」:三陽結,謂之膈。手足太陽,是為三陽,足太陽膀胱結則小便澀,手太陽小腸結則大便乾,下竅澀結,濁氣上逆,故食膈而不下,總由於陽明之陽虛。噎膈反胃頗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噎膈之病,兼在胃之上脘。上脘氣閉,則食不能入,下脘氣閉,則入而復出,陽明之性,陽盛則開,陰盛則閉故也。
大半夏湯(七十)
半夏(二升,洗),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白話文:
胃部反覆嘔吐,多半用大半夏湯來治療。
胃部反覆嘔吐的人,往往會出現小便短少不暢,以及大便乾燥像羊糞一樣的症狀。這是因為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經脈,氣機是相通的。食物進入胃後,脾陽會將其消化,並將精華向上輸送到肺,肺再將其化為水液,傳送到膀胱和小腸。這樣水路就會暢通,腸道也會得到滋潤,所以小便不會澀滯,大便也不會乾燥。當胃氣逆行時,肺氣無法下降,津液就會凝結成痰,導致下二竅(小便和大便的出口)失去滋潤,變得乾澀燥結,所以大便才會像羊糞一樣。
下竅堵塞,穢濁之氣無法排出,反而向上衝逆,導致嘔吐不止。這是因為陽氣衰弱、脾土濕重,中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並轉化成津液來滋潤腸道。所以食物才無法順利向下,反而逆行向上。大半夏湯中,人參可以補益中氣的虛弱,白蜜可以滋潤小腸的乾燥,半夏可以降逆胃氣。當中氣強盛,食物就能被消化,下竅開通,殘渣就能順利排出,穢濁之氣不再上逆,嘔吐自然就會停止。
《陰陽別論》說:「三陽氣機鬱結,就叫做膈。」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屬於三陽。足太陽膀胱經鬱結則小便澀滯,手太陽小腸經鬱結則大便乾燥。下竅澀滯,濁氣上逆,所以食物在胸膈難以下降。總的來說,這是由於陽明經的陽氣虛弱所導致。噎膈和反胃的症狀很相似。反胃的病位在胃的下脘(胃的下部),而噎膈的病位則兼在胃的上脘(胃的上部)。上脘氣機閉塞,則食物無法進入;下脘氣機閉塞,則食物進入後又會吐出來。陽明經的特性是陽氣盛則開,陰氣盛則閉。
大半夏湯(七十)
半夏(洗過,兩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和蜜一起攪拌兩百四十下,然後煮至剩下二升半。溫熱服用一升,剩下的藥液再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