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內傷雜病

3. 黃疸(二十三章)

黃疸者,水旺土濕,外感風邪,濕鬱為熱,傳於膀胱者也。水土合邪,法當利水而燥土,但高低不同,表裡攸判。其表在經絡,發其汗孔,里在膀胱,利其小便,高在上脘,吐其敗濁,低在下脘,下其陳菀,四路清泄,黃疸無餘矣。第黃生於土濕,濕原於陽虛,其小便清白,腹滿欲利者,是濕寒之黃也。濕熱者,黃疸之標證,濕寒者,黃疸之本色也。

濕寒之黃,仲景未嘗立法,然痙濕暍中桂、附、朮、甘諸方,具在推而擴之,附子、真武、茯苓四逆,亦何非濕寒之法也,讀者變通而化裁之,法不可勝用矣。慎勿株守梔子大黃一法,以概寒熱無定之黃疸也。

白話文:

黃疸這種病,是因為體內水氣過多、脾胃濕氣太重,加上外感風邪,濕氣鬱積久了轉化成熱,然後傳到膀胱所引起的。這是水和土兩種邪氣結合的結果。治療方法應該是利水並燥濕,但因為病位有高低之分,表裡之別,所以要仔細判斷。病在表面的經絡,就應該發汗;病在裡面的膀胱,就應該利小便。病位偏高的在上脘,就應該把體內的汙濁之氣吐出來;病位偏低的在下脘,就應該把體內的腐敗之物排出去。如果能從這四個方面疏通,清除體內的濕邪,黃疸自然就能治好。但是,黃疸的產生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而濕氣的產生又往往是因為陽氣不足。如果小便清澈、腹脹想拉肚子,就屬於濕寒引起的黃疸。濕熱黃疸是表面的症狀,而濕寒黃疸才是根本的原因。

濕寒引起的黃疸,張仲景沒有直接提出治療方法,但像《傷寒論》中治療痙病、濕病、中暑的桂枝、附子、白朮、甘草等方劑,都適用於治療濕寒。可以推廣延伸,附子湯、真武湯、茯苓四逆湯,也都是治療濕寒的方法。讀者應該懂得變通運用,方法多樣。千萬不要死守使用梔子、大黃這種方法,來治療所有不分寒熱的黃疸。

4. 黃疸一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寸口以候三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表中於風,緩則為肌膚之痹,是為風痹,非中風也。風痹於表,則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蓋脾為濕土,其色為黃,脾氣內遏,不得四達,故濕瘀為熱,黃色外發。四肢秉氣於脾,脾病不得行氣於四肢,故四肢煩生。

《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黃疸者,土濕而木鬱,木主五色,入土則化黃。溺者,肝木之疏泄,目者,肝木之開竅,爪甲者,筋之餘,肝木之主司,安臥者,脾之倦,肝木之傷克,風木不郁,不成黃疸也。

白話文:

寸口脈如果摸起來浮而且緩慢,浮代表是風邪侵襲,緩代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麻痹感。這種麻痹感不是中風,而是四肢煩躁不安,脾臟的顏色一定會呈現黃色,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在運行。

寸口脈可以診察體內三陰經脈的情況。寸口脈浮且緩,浮代表體表受到風邪侵襲,緩代表肌肉皮膚有麻痹感,這種情況是風邪引起的痹症,不是中風。風邪在體表導致痹症,就會引起四肢煩躁,脾臟顏色會呈現黃色,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在運行。脾臟屬土,其顏色是黃色,脾氣鬱結在內,無法順暢運行到身體各處,所以濕氣鬱積變成熱,黃色就顯露在外。四肢的氣血來自於脾臟,脾臟生病就無法將氣血輸送到四肢,因此四肢會感到煩躁。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小便顏色黃赤,而且喜歡安靜躺臥的人,就是黃疸。眼睛發黃的人,稱為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說:身體疼痛且皮膚微黃,牙齒污垢發黃,指甲也發黃,就是黃疸。黃疸的形成是因為脾土濕氣過重,肝木受到壓抑。木主五色,進入土就會化為黃色。小便,是肝木疏泄的表現;眼睛,是肝木的開竅;指甲,是筋的餘留,也是肝木所主管。喜歡安靜躺臥,是脾臟倦怠的表現,也是肝木受到損傷剋制的結果。如果肝木沒有受到壓抑,就不會形成黃疸。

5. 黃疸二

趺陽,眉批:趺陽即陽明胃脈。「下利」篇云:少陰免趺陽者為順。在足趺上之衝陽,故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趺陽脈以候三陽,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內熱則消穀,緊則為寒,內寒則不能消穀,食即為滿。尺脈之浮,為風傷於腎(上章: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寸口、關上、尺中三部俱浮。

其尺中之浮,乃風傷於腎),趺陽脈緊,為寒傷於脾(緊為腎脈,風邪外束,郁其腎家之寒,寒水侮土,則脾氣受傷,脾傷於寒,故趺陽脈緊也),外風與內寒相摶,脾傷不能磨化,故食谷則頭暈而目眩(水穀不化,中氣脹滿,甲木不降,是以目眩)。穀氣陳宿不消,胃中敗濁,化生瘀熱(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在胃也,緊則為寒,寒在脾也),濁氣下流,出於溲溺,則瘀熱泄矣。

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無外泄之路,其太陰少陰,俱被寒傷,瘀熱不能內入於臟,因而外入於腑,流於膀胱。膀胱之瘀熱,蒸於周身,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冒熱入於膀胱,水土合邪,濕熱瘀蒸,則病黃疸)。谷疸者,胃熱脾寒,穀氣不消之所致也。

白話文:

足背上的動脈,也就是陽明胃經的脈搏。「下利」篇說:少陰病如果沒有影響到足背動脈(趺陽脈),那就是病情順利。這個脈搏在足背上的衝陽穴,所以稱為趺陽脈。如果脈象是緊而數,數代表有熱,熱就會消化食物;緊代表有寒,吃了東西會覺得脹滿。如果尺脈是浮的,代表腎臟受到損傷;趺陽脈緊,代表脾臟受到損傷。風寒互相影響,吃了東西就會頭暈,食物無法消化,胃裡充滿混濁的氣體,混濁的氣體往下流,導致小便不通。體內的陰氣被寒邪所傷,熱邪流向膀胱,身體全部變黃,這種情況就叫做「谷疸」。

趺陽脈是用來診斷三陽經的狀況。趺陽脈如果緊而且快,快代表有熱,體內有熱就會消化食物;緊代表有寒,體內有寒就不能消化食物,吃了東西就會覺得脹滿。尺脈浮現,代表風邪傷到腎臟(上一章說:寸口脈浮而且緩,浮代表有風,寸口、關上、尺中三處都浮現,其中的尺中浮脈,就代表風邪傷到腎臟)。趺陽脈緊,代表寒邪傷到脾臟(緊脈是腎脈,風邪從外束縛,阻礙了腎的寒氣,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導致脾氣受損,脾臟被寒邪所傷,所以趺陽脈會緊)。外來的風邪和內部的寒邪互相影響,脾臟受損而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所以吃了東西就會頭暈眼花(水穀無法消化,中氣脹滿,肝氣無法順降,所以會頭暈)。食物積滯不化,胃中產生敗壞的濁氣,形成瘀熱(趺陽脈緊而且快,快代表有熱,熱在胃;緊代表有寒,寒在脾)。濁氣往下流,從小便排出,瘀熱就排出去了。

但如果水道阻塞,小便不通,又沒有其他排泄的管道,那麼太陰經和少陰經都會被寒邪所傷,瘀熱無法內入臟腑,因此轉而進入六腑,流向膀胱。膀胱的瘀熱向上蒸騰全身,身體就會全部變黃,這就叫做谷疸(寒熱邪氣進入膀胱,水土二氣共同作祟,濕熱互相蒸騰,就會導致黃疸)。谷疸這種疾病,是因為胃有熱、脾有寒,導致食物無法消化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