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消渴三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趺陽脈數,則胃中有熱,胃熱即善飢善渴,消穀而引飲。谷消水化,中氣有餘,則谷傳於後而大便必堅,水滲於前而小便即數。便堅溲數,土金俱燥,是以消渴也。

白話文:

腳踝上的脈搏跳動快速,表示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感到飢餓並大量喝水,大便一定會乾硬,小便會頻繁。

腳踝的脈搏跳動快速,代表胃裡有熱,胃熱就會容易感到飢餓和口渴,吃下去的食物很快就消化並想要喝水。食物消化,水液吸收,中焦的氣有多餘,就會將食物殘渣傳送到後端,使得大便必然乾硬;水液則會往下滲透,使得小便頻繁。大便乾硬,小便次數多,是脾胃和肺臟都過於乾燥的緣故,因此才會導致消渴症。

2. 淋四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淋之為病,溺孔艱澀,如粟粒阻梗而不利也。乙木鬱陷,故少腹弦急。肝氣賊脾,故痛引臍中。土升則木達,水寒土濕,脾氣下陷,乙木抑遏,不能上達,鬱怒而賊己土,是以少腹弦急而痛引臍中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蓋化水者,肺金也,泄水者,肝木也,土濕則金逆於上,不能化水,木陷於下,不能泄水,小便所以不利也。木以疏泄為性,土濕木鬱,疏泄不行,而強欲泄之,愈泄則愈梗,愈梗則愈泄,是以頻數而痛澀。溫氣遏陷,鬱而為熱,是以黃赤而閉癃。

此與痢家之墜痛一理,痢病於後而淋病於前也。其燥熱在肝而濕寒在脾,後世庸工,專以寒瀉而治淋痢,殺人多矣。

白話文:

淋病這種疾病,小便會像小米粒一樣,排出困難,小腹會感到繃緊,疼痛會牽引到肚臍中心。

淋病,指的是排尿孔感到阻塞不暢,小便像小米粒一樣卡住,難以順利排出。這是因為肝氣鬱結,導致小腹繃緊。肝氣如果侵犯脾臟,疼痛就會牽引到肚臍中心。本來脾土上升,肝木就能舒達,但如果體內水寒濕盛,脾氣就會下陷,肝木被壓抑,無法正常向上運行。肝氣鬱結就會發怒而侵犯脾土,所以才會小腹繃緊,疼痛牽引到肚臍。

膀胱,是掌管水液的官府,儲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才能將水液排出。而轉化水液的是肺金,疏泄水液的是肝木。如果脾土濕氣太重,肺金就會逆行向上,無法轉化水液;肝木則會下陷,無法疏泄水液,小便才會不暢。肝木的特性是疏泄,但如果脾土濕氣太重,肝木就會鬱結,疏泄功能無法運行。若勉強想將小便排出,反而會更加阻塞,越阻塞就越想排,所以才會頻尿且感到疼痛澀滯。如果體內溫氣被抑制,鬱積成熱,小便就會呈現黃紅色,甚至閉塞不通。

這和痢疾的腹部下墜疼痛的道理是一樣的,痢疾是從後陰部位發病,而淋病是從前陰部位發病。淋病的燥熱在肝,濕寒在脾。後世庸醫,只用寒涼藥來治療淋病和痢疾,導致很多人死亡。

3. 淋五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淋家土濕木鬱,怒生風燥,汗之再亡血中溫氣,風木愈郁,疏泄失藏,必便血也。此段見《傷寒·不可汗》中。

白話文:

患有淋症的人,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發汗,必定會導致便血。

淋症的病因是體內濕氣重,肝氣鬱結,容易因為情緒激動而產生風燥,如果這時候又發汗,會使血液中的溫熱之氣更加流失,風木鬱結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導致疏泄的功能失調,失去藏血的功能,所以必定會發生便血的症狀。這段內容出自《傷寒論》中「不可發汗」的篇章。

4. 消渴六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暍病。

此段見《傷寒·陽明》。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金被火刑,熱傷肺氣,不能化生津液,澤臟腑而潤口舌也。白虎加人參湯,知母、石膏,瀉熱而清金,參、甘、梗米,益氣而培土,土旺金生,氣充津化,解渴除煩之聖法也。

白話文:

如果很想喝水,而且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身體裡的金氣受到火氣的壓制,熱氣傷害了肺的功能,導致肺無法產生足夠的津液來滋潤內臟和口舌。這時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白虎加人參湯裡的知母和石膏可以去除熱氣,清理金氣;人參、甘草和粳米可以補氣,強化脾胃的運化功能,讓脾胃強壯,就能夠幫助肺產生足夠的津液。這樣一來,身體的氣充足,津液也充足,就能夠解決口渴和煩躁的問題,這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5. 消渴七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水盛土濕,火升而刑肺也。文蛤散利水而瀉濕,止渴而清煩也。

《傷寒》: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文蛤散證即五苓散證之輕者。上燥下濕,故意欲飲水,而反不渴,其渴欲飲水不止,實非真渴也。

文蛤散(五十七),(方見《傷寒·太陽》)

文蛤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一直想喝水,喝了還不停,可以用文蛤散這個藥方來治療。

這種一直想喝水的情況,是因為體內水分過多,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使得火氣上升而影響到肺部。文蛤散的功用是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去除濕氣,從而達到止渴、消除煩躁的效果。

《傷寒論》提到,有些人雖然想喝水,但卻感覺不到口渴,這時候可以先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五苓散。文蛤散所治療的情況,其實是五苓散所治療情況的較輕微版本。這種想喝水卻不覺得口渴的狀況,是因為體內上部乾燥而下部濕氣重,所以想喝水,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口渴。

(文蛤散)這個藥方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有記載。

這個藥方只需要文蛤這一味藥,將其搗成粉末,用五合(一種古代容量單位)的沸水沖服一小勺的藥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