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1. 卷十九
2. 外科
3. 瘡癰腸癰浸淫(七章)
瘡癰者,營衛壅阻之病也。營氣得寒,血脈凝澀,壅阻衛氣,蓄積結硬,衛鬱熱盛,肉腐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則人死矣。淺者為癰,深者為疽。癰者,營衛之壅塞於外者也,疽者,氣血之阻滯於內者也。疽之外候,皮夭而堅,癰之外候,皮薄以澤,陰陽之分也。
仲景於瘡癰之門,獨列腫癰、腸癰二種。腫癰即癰之淺者,腸癰即疽之深者,證不多舉,而義已概矣。《靈樞》「癰疽」之篇,條緒繁多,不過此兩者之傳變而已,無煩詳引也。
白話文:
瘡癰這種病,是身體的營衛之氣被阻塞不通所引起的。如果營氣受到寒邪侵襲,會導致血脈凝滯不順,進而阻塞衛氣,使之積聚結硬。衛氣鬱積化熱,就會使肌肉腐爛成膿。如果膿液沒有排出,就會腐爛到筋;筋腐爛了就會傷及骨頭;骨頭受損則骨髓消損。如此一來,筋骨肌肉之間就無法互相滋養,經脈也會敗壞漏失,毒邪會向上侵擾五臟,五臟受到傷害,人就會死亡。病症較淺的稱為癰,病症較深的稱為疽。癰是營衛之氣阻塞在體表,而疽則是氣血阻滯在體內。疽的外部表徵是皮膚乾燥且堅硬,而癰的外部表徵是皮膚薄而有光澤,這是陰陽的區別。
醫聖張仲景在探討瘡癰時,只特別列出腫癰和腸癰這兩種。腫癰就是較淺的癰,腸癰就是較深的疽。他沒有列舉太多病症,但已概括了這些道理。《靈樞》的「癰疽」篇雖然條例繁多,但其實也都是這兩種病症的發展變化而已,所以不需要詳細引用。
4. 瘡癰一
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瘡癰。
此段見《傷寒·脈法》。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此熱鬱於內,不得外發,陽遏不達,故見惡寒。若有疼痛之處,則內熱鬱蒸,肉腐膿化,當發瘡癰也。
白話文:
各種脈象呈現浮而快的現象,照理說應該會發熱,卻反而出現發冷發抖、怕冷的感覺,如果身體還有疼痛的部位,就應該是將要長瘡或癰了。
這種情況出自《傷寒論·脈法》。各種脈象浮而快,照理說應該會發熱,卻反而發冷發抖、怕冷,這是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向外散發,陽氣被阻礙而無法暢通,所以才會出現怕冷的感覺。如果身體還有疼痛的部位,那就是體內的熱邪鬱積蒸騰,使得肌肉腐爛化膿,就會長出瘡或癰。
5. 瘡癰二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按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內熱盛,則蒸腐血肉而為膿。以手掩腫上,熱者,是內熱已盛,膿化結消,而陽氣外達也,故知有膿。不熱者,血肉腫結,陽郁未達,故知無膿。
白話文:
老師說:所有癰腫,想要知道裡面有沒有膿,用手按壓腫脹的地方,如果感覺熱熱的,就是裡面有膿;如果感覺不熱,就是裡面沒有膿。
體內熱氣旺盛,就會把血肉蒸腐化膿。用手去遮蓋腫脹的地方,如果感覺熱,表示體內熱氣已經很旺盛,膿已經形成,並且正在消散,陽氣也向外散發,所以知道裡面有膿。如果不熱,表示血肉腫脹結塊,陽氣被鬱積無法向外散發,所以知道裡面沒有膿。
6. 瘡癰三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寸口脈浮微而澀,氣虛則浮微,血虛則澀。法當亡血,若汗出,以汗者,氣血鬱蒸而外泄,汗去則血消,血消則氣亡。寸口脈浮微而澀,氣血俱虛如此,是非亡血即汗出也。設不汗出,必當亡血。若夫身有瘡癰,或被刀斧所傷,營血外亡,故脈如此。
白話文:
問:把脈時,寸口的脈象呈現浮、微弱且澀的現象,按照道理應該是失血的徵兆。如果病人流汗了,這還可以理解。但如果沒有流汗,那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如果身上有瘡,或是被刀斧等利器所傷,導致失血,脈象就會呈現這種狀況。
寸口的脈象呈現浮、微弱且澀,這是因為氣虛則脈象浮微,血虛則脈象澀。按照道理說,出現這種脈象應該是失血的徵兆。如果這個人流汗了,那是因為氣血鬱結蒸騰,向外發散,汗水排出了,血也跟著消耗,血消耗了,氣也就會跟著虛弱。寸口脈象呈現浮、微弱且澀,氣血都虛弱到這種程度,不是失血就是出汗了。如果沒有出汗,那必然是失血了。如果是因為身上長了瘡癰,或是被刀斧等利器所傷,導致身體內運行的血液往外流失,脈象就會呈現這種情況。
7. 腫癰四
腫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
腫癰者,少腹腫痞,癰之外在肌肉者也。肌肉臃腫,內阻腸胃之氣,結而不行,故痞硬不軟。按之裡氣愈阻,膀胱經脈壅塞,木氣鬱迫,故其痛如淋。病不及腑,水道無阻,故小便自調。陽氣鬱蒸,皮毛不闔,故發熱汗出。而陽郁不能透泄,故仍復惡寒。其脈遲緊,則血肉凝塞,隧路不通。
膿尚未成,可以下之,當有血也。脈洪數者,熱盛膿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丹皮、桃仁、瓜子,排決其膿血,芒硝、大黃,洗盪其鬱蒸也。
大黃牡丹皮湯(百四十五)
大黃(四兩),芒硝(三合),瓜子(半升),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白話文:
腫癰這種病,是小腹腫脹且有硬塊,按壓時會像小便淋漓不盡那樣的疼痛,小便正常,但會時常發熱,自己會流汗,又會感到怕冷。如果脈象是遲緩又緊繃,表示膿還沒形成,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排出瘀血;如果脈象是洪大且快速,表示膿已經形成,就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大黃牡丹皮湯來治療。
腫癰指的是小腹部位腫脹,外觀在肌肉上的癰瘡。肌肉腫脹,使得內部的腸胃之氣阻礙,凝結而不流通,所以會有硬塊且不容易軟化。按壓時,裡面的氣更加阻礙,導致膀胱經脈阻塞,肝木之氣鬱結,所以才會像小便淋漓不盡那樣疼痛。因為疾病還沒深入到臟腑,水道沒有阻塞,所以小便正常。陽氣鬱結而蒸發,皮毛無法閉合,所以會發熱流汗,但陽氣鬱結不能發散,所以又會感到怕冷。如果脈象是遲緩又緊繃,代表氣血凝結阻塞,通道不暢通。
膿還沒形成,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會排出瘀血。如果脈象是洪大且快速,表示熱邪旺盛,膿已經形成,就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大黃牡丹皮湯中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是用來排除膿血,芒硝、大黃是用來清洗和消除鬱熱的。
大黃牡丹皮湯的組成是:大黃(四兩),芒硝(三合),冬瓜子(半升),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枚)。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六升水煎煮成一升,過濾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煮滾後一次喝完。如果有膿,應該會排出膿,如果沒有膿,應該會排出瘀血。
8. 腸癰五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腸癰者,癰之內及六腑者也。血氣凝澀,外不華膚,故其身甲錯。腸胃痞脹,故腹皮緊急。壅腫在內,故按之濡塌。形如腫狀,其實肌膚未嘗腫硬也。病因腸間癰腫,腹內原無積聚。瘀熱在裡,故身上無熱,而脈卻甚數,此為腸內有癰也。《靈樞·癰疽》: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是癰成為熱,而其先則寒也。
寒非得濕則不凝,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去濕而消滯,敗醬破血而宣壅,附子溫寒而散結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百四十六)
薏苡(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未,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排膿湯(百四十七)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二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排膿散(百四十八)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服。
白話文:
腸癰這種病,身體皮膚會像魚鱗般粗糙,肚子皮膚緊繃,按下去卻是軟軟的,像腫脹的樣子,肚子裡沒有摸到硬塊,身上也沒有發燒,但脈搏跳得很快,這是腸道內有癰瘡。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
所謂腸癰,就是癰瘡長在腸道內及其他臟腑。因為氣血凝滯不通,所以皮膚才會粗糙。腸胃脹滿,所以肚子皮膚才會緊繃。因為腫脹在裡面,所以按下去才會感覺柔軟塌陷,外表看起來像腫,但其實肌肉皮膚並沒有真的腫硬。因為病因是腸道內有癰腫,肚子裡原本就沒有積聚的東西。由於瘀血化熱在裡面,所以身上不會發燒,但脈搏卻跳得很快,這就是腸內有癰瘡的表現。《靈樞·癰疽》說:寒邪侵入經脈會使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不通暢,不通暢就會使衛氣聚集在這裡,無法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產生癰腫。寒氣如果轉化為熱,熱勢強盛就會使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變成膿,這樣癰瘡就會變成熱性的,但它的起因其實是寒。
寒邪如果沒有濕氣就無法凝結,薏苡附子敗醬散,裡面的薏苡可以去除濕氣並消除停滯,敗醬可以活血並疏通壅塞,附子可以溫散寒氣並化解凝結。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劑編號146)
薏苡(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成粉末,每次取一小匙,用兩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半,一次服完,小便應會順暢排出。
排膿湯(方劑編號147)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二兩),大棗(十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溫熱服用五合,每天服用兩次。
排膿散(方劑編號148)
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成粉末,取一個雞蛋黃,將藥粉與雞蛋黃混合均勻,調勻後服下,每天服用一次。
9. 金瘡六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瘡失血,溫氣外亡,乙木寒濕,必生風燥。王不留行散,甘草補中,厚朴行滯,椒、姜,暖血而扶陽,芩、芍,清肝而息風,蒴藋細葉行瘀而化凝,桑根、王不留行,通經而止血也。
王不留行散(百四十九)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燒),甘草(十分),厚朴(二分),黃芩(二分),芍藥(二分),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燒),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燒),乾薑(二分),川椒(三分,除目、閉口,去汗)
上九味,桑皮、蒴藋、王不留行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搗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則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南根勿取之。燒灰三物,皆陰乾百日。
白話文:
治療刀劍外傷,用王不留行散這個藥方。
刀劍傷口失血,體內陽氣隨著血液外洩,肝木之氣受到寒濕侵襲,必然會產生風燥的現象。王不留行散這個藥方中,甘草可以補養中氣,厚朴可以疏通氣滯,花椒、乾薑可以溫暖血液並扶助陽氣,黃芩、芍藥可以清除肝熱並平息肝風,蒴藋的細葉可以活血化瘀,使瘀血消散,桑樹根、王不留行可以疏通經絡並止血。
王不留行散(第一百四十九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收,燒製),甘草(十分),厚朴(二分),黃芩(二分),芍藥(二分),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收,燒製),桑樹東南方向的根部白色外皮(十分,三月三日採收,燒製),乾薑(二分),川椒(三分,去除眼睛狀物、閉合的殼,去掉汗水)
以上九種藥材,將桑樹皮、蒴藋、王不留行這三味藥燒成灰,但不要燒過頭,分別搗碎過篩,然後混合在一起成為散劑。服用時每次一小勺。如果是小傷口,可以直接撒在傷口上,如果是大傷口,就直接服用。產後也可以服用。如果傷者體內有風寒,就不要使用桑樹東南方向的根部。燒成灰的三種藥材,都要放在陰涼處風乾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