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七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皆寒濕之病也。趺蹶之病,寒濕在足太陽之經。手指臂腫,寒濕在手太陰之臟。轉筋之病,寒濕在足厥陰之經。狐疝之病,寒濕在足少陰之經。蛔蟲之病,寒濕在足厥陰之臟。凡此五者,經臟非同,而病氣則同也。假使土燥而水暖,則五者不生矣。

白話文:

腿腳水腫、手指手臂腫脹、抽筋、陰囊腫痛、蛔蟲病,這些都是寒濕引起的疾病。腿腳水腫是由於寒濕滯留在足太陽經脈中。手指手臂腫脹是由於寒濕滯留在手太陰臟腑中。抽筋是由於寒濕滯留在足厥陰經脈中。陰囊腫痛是由於寒濕滯留在足少陰經脈中。蛔蟲病是由於寒濕滯留在足厥陰臟腑中。這五種疾病雖然涉及不同的經脈和臟腑,但病因都是相同的,即寒濕之氣。如果土壤乾燥而水溫升高,則這五種疾病就不會發生。

2. 趺蹶一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白話文:

老师说:病人患了跌仆不能后退的病,这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应该针刺腨部,深度为二寸,这是太阳经受伤所致。

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者,足趺硬直,能前步而不能後移也。緣筋脈寒濕,縮急不柔,是以不能後卻。陽明行身之前,筋脈松和,則能前步,太陽行身之後,筋脈柔濡,則能後移,今能前而不能卻,是病不在前而在後,太陽經傷也。太陽之經,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至小指之外側,刺腨入二寸,瀉太陽之寒濕,筋柔則能卻矣(腨,足肚也。刺腨者,合陽、承筋之間也)。

此「臟腑經絡篇」所謂濕傷於下,寒令脈急者也。

白話文:

當患者無法後退,只能向前走的時候,代表足踝僵硬,只能向前邁步,卻無法向後移動。這是因為筋脈受到寒濕,導致縮緊僵硬,因此無法向後移動。陽明經運行於身軀前方,使筋脈鬆弛柔軟,故能向前邁步;太陽經運行於身軀後方,使筋脈柔潤濕潤,故能向後移動。現在只能向前不能向後,說明病因不在前方而在後方,是太陽經受傷了。太陽經進入小腿肚內,貫穿小腿內側後,從外腳踝出來,到達小指的外側。在小腿肚內刺入兩寸,可以疏通太陽經的寒濕,筋脈柔軟後就能向後移動了。(小腿肚也稱為「腨」。在小腿肚刺針的位置,位於合陽穴和承筋穴之間。)

3. 手指臂腫二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當病人經常手指和手臂腫脹並疼痛時,如果患者的身體還有其他部位出現腫脹,可以使用藜蘆甘草湯來治療。

手、指、臂者,手三陽、三陰經之所循。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經氣通暢則不腫,經絡壅阻,不能流行,則氣血蓄積,結而為腫。氣壅而莫泄,故鼓鬱而為動也。動則瞤瞤振搖而不寧。此以胸有瘀濁,阻格經脈,氣道不通,故至於此。藜蘆甘草湯,藜蘆吐其瘀濁,甘草和其中氣也。

藜蘆甘草湯(百四十)

藜蘆,甘草

原方闕載。

白話文:

手、手指和手臂,是手的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循行的途徑。手的三條陰經從胸部通向手部,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通向頭部。經絡氣血通暢,就不會腫脹;經絡阻塞,氣血不能運行,氣血就會積聚,凝結形成腫脹。氣血壅塞無法宣洩,所以會鼓脹而動。動起來就會搖晃不安。這是因為胸內有瘀堵濁氣,阻礙經脈,氣血運行受阻,所以導致了這樣的狀況。藜蘆甘草湯中,藜蘆可以祛除瘀濁之氣,甘草可以調和中氣。

4. 轉筋三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白話文:

抽筋的病症,發生時患者的手臂和腳會伸直,脈搏忽高忽低,稍微緊。抽筋發作在腹部,可用雞屎白散來治療。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硬直,不能屈伸,其脈上下直行,微帶弦象,此厥陰肝經之病也。肝主筋,筋脈得濕,則攣縮而翻轉也。轉筋入腹,則病勢劇矣。雞屎白散,瀉其濕邪,筋和而舒矣。

白話文:

轉筋這種疾病,患者的手腳僵硬挺直,不能彎曲或伸展,脈象上下直行,稍微帶點弦狀,這是厥陰肝經的病症。肝臟主管筋,經脈受到濕氣,就會收縮攣曲而翻轉。轉筋如果跑到腹部,病勢就會很嚴重。雞屎白散可以排出濕邪,筋脈就會放鬆舒展開來。

雞屎白散(百四十一)

雞屎白

上為散,取方寸匕,取水八合和,溫服。

白話文:

將雞屎白磨成粉末,每次取一方寸匕的量,用八合的水調和,溫熱後服用。

5. 狐疝四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白話文:

患有陰狐疝氣的人,會出現一側大一側小的情況,並且這種情況會時常上下移動,可以使用蜘蛛散來治療。

陰狐疝氣者,疝結陰囊,出沒不測,狀似妖狐也。左右二丸,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出入無常。此少陰厥陰兩經之病,由水寒木陷,肝氣下鬱而發。蜘蛛散,蜘蛛破瘀而消腫,桂枝疏木而升陷也。

白話文:

陰狐疝氣:疝氣囊腫結於陰囊部位,忽隱忽現,難以預測,狀似妖媚的狐狸。左右兩側的睪丸大小不一,時常上下移動,出入沒有規律。

這是少陰厥陰兩條經絡的疾病,是由於水氣寒凝、肝木鬱陷,導致肝氣下行而發作。

蜘蛛散:蜘蛛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的作用,桂枝藥材具有疏通肝木、升舉陷氣的作用。

蜘蛛散(百四十二)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白話文:

將以下藥物製成散劑:蜘蛛十四隻(炒焦)、桂枝半兩。

每次服用時取八分之一匙的藥量,用飲水送服,每日服用兩次。也可以將藥物製成蜜丸來服用。

6. 蛔蟲五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白話文:

有人問:病人腹痛,且有寄生蟲,該如何從脈象上區別?老师回答:若是腹中疼痛,脈象應當是沉或是弦,但如果反而是洪大,那就是有蛔蟲。

腹中痛者,腎肝之邪,水寒而木鬱也。腎脈沉,肝脈弦,是其脈當沉若弦,乃反洪大,是木鬱而生上熱也。木鬱熱閉則蟲生,故有蛔蟲也。

白話文:

腹部疼痛是因為腎和肝的邪氣,水寒而木氣鬱結。腎脈本該沉穩,肝脈本該弦細,可如果脈象反而是洪大,就是木氣鬱結,產生上熱的緣故。木氣鬱結,氣血閉阻,就會生蟲,所以會有蛔蟲。

7. 蛔蟲六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白話文:

蛔蟲引起的疾病,會讓人吐口水並且感到心口疼痛,發作有固定的時間,使用一般的藥物無法止住,可以使用甘草粉蜜湯來治療。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沫而心痛,以肝心子母之臟,氣通於心,其經夾胃口而貫膈,正由心旁,蛔者木氣所化,木鬱而上衝,故心痛也。心病則火炎而刑金,津液不布,故涎沫上湧。蛔有動止,故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但知殺蟲,而木鬱不達也。甘草粉蜜湯,甘草補土,白粉殺蟲,蜂蜜潤燥而清風,滑腸而下積也。

白話文:

蛔蟲會導致人吐口水、胸口痛。這是因為肝、心臟母子臟腑的氣息相通,其經絡夾著胃口貫穿橫隔膜,剛好經過心臟。蛔蟲是木氣所化,木氣鬱結上衝,所以會導致心臟疼痛。心臟出問題會導致火氣過旺而剋制肺金,津液無法正常分佈,所以會出現吐口水的情況。蛔蟲有活動規律,所以發作時間也是有規律的。如果毒藥無法根治,那是因為只知道殺死蛔蟲,而沒有除去木氣鬱結的問題。甘草粉蜜湯可以補土(脾胃),白粉(研磨的白礬)可以殺蟲,蜂蜜可以潤喉化痰並清風熱,滑腸通便,排出積滯。

甘草粉蜜湯(百四十三)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白話文:

甘草粉蜜湯的配方如下:

甘草兩錢,粉一兩,蜂蜜四兩。

將這三味材料用三升水先煮甘草,煮至剩兩升時,濾掉渣,然後加入粉和蜂蜜,拌勻後煎煮至像稀粥的狀態,溫熱時服用一升。病情改善就停止服用。

8. 蛔蟲七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白話文:

蛔厥的人,應該將蛔蟲嘔吐出來。讓病人安靜下來,但過一陣子又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臟腑受寒,蛔蟲跑到橫膈膜上,所以煩躁。過一會兒又好了,吃了東西後嘔吐,又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來,病人應該主動將蛔蟲嘔出來,蛔厥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

此段見《傷寒·厥陰篇》。蛔厥者,有蛔蟲,而四肢厥冷,其證當見吐蛔。蛔蟲在內,令病者有時靜,而復有時煩,此因臟寒,不能安蛔。蛔蟲避寒就溫,上入其膈,故煩。蛔蟲得溫而安,須臾復止。及其得食,臟寒不能消化,隨即嘔出。嘔時氣衝蛔蟲,蛔蟲擾亂,是以又煩。

白話文:

蛔厥患者,有蛔蟲寄居體內,且四肢冰冷。其證狀應當嘔吐出蛔蟲。蛔蟲在體內時,患者有時候會安靜,有時候會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臟腑虛寒,不能安撫蛔蟲。蛔蟲為避寒尋溫,會爬入膈膜,故而煩躁。蛔蟲得溫後安靜下來,片刻後又會停止。當患者進食後,臟腑虛寒不能消化,蛔蟲就會立即嘔吐而出。嘔吐時氣息衝擊蛔蟲,導致蛔蟲擾亂不安,因此再次煩躁。

蛔聞食氣之上,隨嘔而出,故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烏梅、薑、辛,殺蛔止嘔而降沖,人參、桂、歸,補中疏木而潤燥,椒、附,暖水而溫下寒,連、柏,瀉火而清上熱也。蓋厥陰之病,水寒不能生木,木鬱而熱發,故上有燥熱而下有濕寒。烏梅丸上清燥熱而下溫濕寒,蛔厥之神方也。

烏梅丸(百四十四),(方見《傷寒》)

白話文:

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往上走,隨著嘔吐物排出,所以患者應該自己把蛔蟲吐出來。烏梅丸由烏梅、薑、辛夷組成,可以殺死蛔蟲、止嘔吐、降低嘔逆。人參、桂枝、當歸可以補中、疏肝理氣、潤燥。花椒、附子可以溫暖並緩解下腹寒氣。連翹、柏子可以瀉火、清熱。

這是治療厥陰病的良方。厥陰病是指水寒不能生發肝木,肝木鬱滯導致發熱,所以上半身燥熱,下半身濕寒。烏梅丸可以清除上半身的燥熱,溫暖下半身的濕寒,是治療蛔厥的特效藥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人參(六兩),桂枝(六兩),當歸(四兩),蜀椒(四兩,去目),附子(六兩,炮),黃連(一斤),黃柏(六兩)

白話文:

烏梅:300顆 細辛:6兩 乾薑:10兩 人參:6兩 桂枝:6兩 當歸:4兩 蜀椒:4兩(去除種子) 附子:6兩(炮製過) 黃連:1斤 黃柏:6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白話文:

以上十味藥材,個別搗碎篩過,混合均勻。

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取核蒸熟五升米,待飯煮熟後,搗成泥狀。

將藥材和飯泥混合均勻,放入臼中,用蜜杵搗兩千次。

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飯前服下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到二十丸。

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臭味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