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七章)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皆寒濕之病也。趺蹶之病,寒濕在足太陽之經。手指臂腫,寒濕在手太陰之臟。轉筋之病,寒濕在足厥陰之經。狐疝之病,寒濕在足少陰之經。蛔蟲之病,寒濕在足厥陰之臟。凡此五者,經臟非同,而病氣則同也。假使土燥而水暖,則五者不生矣。

2. 趺蹶一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者,足趺硬直,能前步而不能後移也。緣筋脈寒濕,縮急不柔,是以不能後卻。陽明行身之前,筋脈松和,則能前步,太陽行身之後,筋脈柔濡,則能後移,今能前而不能卻,是病不在前而在後,太陽經傷也。太陽之經,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至小指之外側,刺腨入二寸,瀉太陽之寒濕,筋柔則能卻矣(腨,足肚也。刺腨者,合陽、承筋之間也)。

此「臟腑經絡篇」所謂濕傷於下,寒令脈急者也。

3. 手指臂腫二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手、指、臂者,手三陽、三陰經之所循。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經氣通暢則不腫,經絡壅阻,不能流行,則氣血蓄積,結而為腫。氣壅而莫泄,故鼓鬱而為動也。動則瞤瞤振搖而不寧。此以胸有瘀濁,阻格經脈,氣道不通,故至於此。藜蘆甘草湯,藜蘆吐其瘀濁,甘草和其中氣也。

藜蘆甘草湯(百四十)

藜蘆,甘草

原方闕載。

4. 轉筋三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硬直,不能屈伸,其脈上下直行,微帶弦象,此厥陰肝經之病也。肝主筋,筋脈得濕,則攣縮而翻轉也。轉筋入腹,則病勢劇矣。雞屎白散,瀉其濕邪,筋和而舒矣。

雞屎白散(百四十一)

雞屎白

上為散,取方寸匕,取水八合和,溫服。

5. 狐疝四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陰狐疝氣者,疝結陰囊,出沒不測,狀似妖狐也。左右二丸,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出入無常。此少陰厥陰兩經之病,由水寒木陷,肝氣下鬱而發。蜘蛛散,蜘蛛破瘀而消腫,桂枝疏木而升陷也。

蜘蛛散(百四十二)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6. 蛔蟲五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腹中痛者,腎肝之邪,水寒而木鬱也。腎脈沉,肝脈弦,是其脈當沉若弦,乃反洪大,是木鬱而生上熱也。木鬱熱閉則蟲生,故有蛔蟲也。

7. 蛔蟲六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沫而心痛,以肝心子母之臟,氣通於心,其經夾胃口而貫膈,正由心旁,蛔者木氣所化,木鬱而上衝,故心痛也。心病則火炎而刑金,津液不布,故涎沫上湧。蛔有動止,故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但知殺蟲,而木鬱不達也。甘草粉蜜湯,甘草補土,白粉殺蟲,蜂蜜潤燥而清風,滑腸而下積也。

甘草粉蜜湯(百四十三)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8. 蛔蟲七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篇》。蛔厥者,有蛔蟲,而四肢厥冷,其證當見吐蛔。蛔蟲在內,令病者有時靜,而復有時煩,此因臟寒,不能安蛔。蛔蟲避寒就溫,上入其膈,故煩。蛔蟲得溫而安,須臾復止。及其得食,臟寒不能消化,隨即嘔出。嘔時氣衝蛔蟲,蛔蟲擾亂,是以又煩。

蛔聞食氣之上,隨嘔而出,故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烏梅、薑、辛,殺蛔止嘔而降沖,人參、桂、歸,補中疏木而潤燥,椒、附,暖水而溫下寒,連、柏,瀉火而清上熱也。蓋厥陰之病,水寒不能生木,木鬱而熱發,故上有燥熱而下有濕寒。烏梅丸上清燥熱而下溫濕寒,蛔厥之神方也。

烏梅丸(百四十四),(方見《傷寒》)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人參(六兩),桂枝(六兩),當歸(四兩),蜀椒(四兩,去目),附子(六兩,炮),黃連(一斤),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