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 (8)
卷十 (8)
1. 水氣二十八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腫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杏子湯。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之少陰,腎脈沉小也。浮者為風,風性發揚也。無水虛腫者,名為氣水,其實是氣,而非水也。凡此諸證,發其汗即已,但脈有浮沉,則藥有溫清之不同耳。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溫中下而發表,浮者,宜杏子湯,清中上而發表也。
麻黃附子湯,五十一,(方見《傷寒·少陰》。即麻黃附子甘草湯,而分兩不同)
麻黃(三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五十二,(方見《傷寒·太陽》。原方缺載,取《傷寒》麻杏石甘湯補)
杏子(五十枚),麻黃(四兩),石膏(半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水引起的疾病,脈象會是沉而細小的,這屬於少陰病,表示腎臟的脈象也是沉而細小的。脈象如果是浮的,那就是風邪引起的,因為風的特性是向上向外發散。沒有水腫卻出現虛浮腫脹的,這種情況稱為氣水,實際上是氣在作祟,而不是真的有水。遇到這些情況,發汗就能解決,但脈象有浮和沉的區別,用藥就會有溫熱和清涼的不同。脈象沉的,適合用麻黃附子湯,能夠溫熱身體的下半部,並同時發汗;脈象浮的,適合用杏子湯,能夠清涼身體的上半部,並同時發汗。
麻黃附子湯的配方如下:麻黃三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炮製過)。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二升半時,溫服八合,每天服用三次。
杏子湯的配方如下:杏仁五十枚、麻黃四兩、石膏半斤(搗碎,用棉布包好)、甘草二兩(炙烤過)。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減少二升時,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二升時,濾掉藥渣,溫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