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腹滿九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病者腹中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滿而未至滯塞也,痛者為實,實滿而已至壅阻也。陳宿凝瘀,是可下之。舌黃者,濕氣乘心,故舌起黃胎,以心竅於舌,土性濕而色黃也。痛滿因於氣滯,氣滯必緣土濕,舌胎黃色,濕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濕氣內瀉,則黃色外退矣。

2. 腹滿十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水寒木鬱,肝氣梗澀,而怫怒衝突,必欲強行,氣轉腸鳴,聲如雷引,排觸擊撞,是以痛切。胸脅逆滿,嘔吐者,膽胃上逆,經絡壅塞,濁氣熏沖,則生嘔吐。附子粳米湯,粳米、甘、棗,補土而緩中,半夏、附子,降逆而驅寒也。

附子粳米湯(百二十九)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 腹滿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者,土火俱敗,寒水上凌,胃氣奔逆,不能下降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頭足出見,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者,寒水與風木合邪,肆行無畏,排擊衝突,勢不可當也。大建中湯,膠飴、人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大建中湯(百三十)

乾薑(四兩),蜀椒(二合,炒去汗),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4. 腹滿十二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寒氣在內,手足厥冷也。四肢秉氣於脾胃,寒水侮土,四肢失秉,是以厥逆。寒水上凌,心火澌敗,是宜瀉寒水而護心君。赤丸,茯苓烏頭,瀉水而驅寒濕,半夏細辛,降濁而下衝氣,真朱,保護心君而止疼痛也。

赤丸(百三十一)

茯苓(四兩),烏頭(二兩),半夏(四兩),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硃砂,非寶珠也。

5. 腹滿十三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脾土寒濕,肝木鬱遏,以溫藥下其濕寒則愈矣。宜大黃附子湯,辛、附,降逆而驅寒,大黃下積而破結也。

大黃附子(百三十二)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6. 腹滿十四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者,外感風邪,經腑皆郁。經氣不泄,故發熱脈浮。腑氣不通,故腹滿而痛。而飲食如故,則內證非寒。厚朴七物湯,薑、桂、甘、棗,解表而和中,枳、樸、大黃,瀉滿而攻裡也。以小承氣而合薑、桂、甘、棗,重用生薑,亦溫下法也。

厚朴七物湯(百三十三)

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大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三兩),大棗(十枚),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7. 腹滿十五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內閉不通,必鬱而生熱,直用寒瀉,不須溫下。厚朴三物湯,枳、樸,瀉其滿,大黃通其閉也。

厚朴三物湯(百三十四),(此即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

厚朴(八兩),枳實(五枚),大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