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 (6)
卷十 (6)
1. 水氣二十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陰盛而寒,澀則為血之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之不足,遲則為陽虛而寒。寒旺而氣血不足,則手足厥逆而寒冷。手足逆冷,則營衛凝澀而不利。營衛不利,經絡壅塞,則臟腑郁遏而腹滿。肝司營血而行於左脅,肺司衛氣而行於右脅,中氣脹滿,礙左升右降之路,則兩脅滯氣,雷鳴相逐,下轉於膀胱。
營衛之氣,不得順行,逼而下轉,俱致勞傷而鬱結不行,堵塞膀胱注泄之路,此水病之所以作也。衛鬱而陽氣不通,即內陷而身冷,營鬱而陰氣不通,即外束而骨痛。陽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則寒慄而不舒,陰欲前通而未能遽通,則麻痹而不仁。必陰陽和調而相得,其氣乃行(陰不乘陽,則衛氣外行,陽不乘陰,則營氣內行,是謂相得)。
行則大氣一轉,膀胱之滯氣乃散,散則滯氣泄於二陰之竅,實則失氣於後陰,虛則遺溺於前陰,滯氣泄則水道通矣。趺陽主氣,此因氣分之寒而病水,根原於上焦者也。
二章總承以上諸水證,雖有表裡之辨,臟腑之別,名目非一,證狀不同,其究不過血分氣分二者而已。氣分之病,心肺之陽虛,血分之病,腎肝之陰盛也。血分病水,因於腎寒,血以水為母而火為子,水陰而火陽,往往下寒而上熱,若氣分病水,則火滅而陽亡,上下俱寒也。
白話文:
醫生說:寸口脈搏跳動緩慢且阻塞不順暢,脈搏慢代表身體有寒氣,阻塞不順暢代表血液不足。足背動脈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微弱代表氣不足,緩慢代表身體有寒氣。寒氣和氣血不足會導致手腳冰冷。手腳冰冷會使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運行不順暢。營養和防禦功能不順暢會導致腹部脹滿,兩側脅肋出現如雷鳴般的聲響,氣向下轉移到膀胱。營養和防禦之氣都勞損,陽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身體寒冷,陰氣運行不暢就會感到骨頭疼痛。陽氣想向前運行但受阻,就會感到怕冷;陰氣想向前運行但受阻,就會感到麻木不仁。陰陽協調,氣才能正常運行。氣一轉動,滯氣才能散開。氣實的時候會從肛門排氣,氣虛的時候會小便失禁,這就是氣分的問題。
寸口脈搏跳動緩慢且阻塞不順暢,脈搏慢代表體內陰氣過盛而有寒氣,阻塞不順暢代表血液不足。足背動脈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微弱代表氣不足,緩慢代表陽氣虛弱而有寒氣。寒氣旺盛且氣血不足,就會導致手腳冰冷。手腳冰冷,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就會凝滯而不順暢。營養和防禦功能不順暢,經絡就會阻塞,導致臟腑鬱結而腹部脹滿。肝臟負責營養血液運行於左脅,肺臟負責防禦之氣運行於右脅,中焦氣脹滿,阻礙左升右降的功能,則兩脅氣滯,出現如雷鳴般的聲響,向下轉移到膀胱。
營養和防禦之氣,不能順利運行,被逼迫而向下轉移,都會導致勞損鬱結而不能運行,阻塞膀胱排泄的通路,這就是水病發生的原因。防禦之氣鬱結而陽氣不能通暢,就會內陷而身體寒冷,營養之氣鬱結而陰氣不能通暢,就會被束縛而骨頭疼痛。陽氣想向前通達但未能立即通達,就會感到寒冷顫抖而不舒服;陰氣想向前通達但未能立即通達,就會感到麻木不仁。必須陰陽協調,氣才能正常運行(陰不影響陽,則防禦之氣向外運行,陽不影響陰,則營養之氣向內運行,這就是陰陽協調)。
氣正常運行,則大氣一轉,膀胱的滯氣才能散開。滯氣散開,就會從二陰(指大小便)排出,氣實時就會從肛門排氣,氣虛時就會小便失禁,滯氣排出則水道通暢。足背動脈主管氣,這是因為氣分的寒氣導致的水病,根源在上焦。
以上兩段總結了前面所說的各種水病,雖然有表裡之分、臟腑之別,名稱不一,症狀不同,但歸根結底不過是血分和氣分的問題。氣分的水病,是心肺陽氣虛弱;血分的水病,是腎肝陰氣過盛。血分的水病,是因為腎寒,血以水為母,火為子,水屬陰而火屬陽,往往會出現下寒上熱的情況。如果氣分的水病,則是火氣衰竭而陽氣亡失,導致上下都寒冷。
2. 水氣二十一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諸有水者,腰以下腫,是氣鼓也,氣鼓因於土濕而氣陷,腰以上腫,是水脹也,水脹因於土虛而水逆。蓋氣中之水降,則水不上逆,水中之氣升,則氣不下陷。水位於下,氣所化也,氣清則化水,循經而降,至腰以下,而水成矣,氣位於上,水所生也,水溫則化氣,循臟而升,至腰以上,而氣成矣。
氣之在上,清者歸於心肺而化神氣,濁者外發而為汗,水之在下,精者入於腎肝而化精血,粗者外滲而為溺。其所以上下升降,化生氣水者,中氣之旺也。中焦氣水之交,氣水未分,非水非氣,其象如漚。中氣衰敗,升降失職,氣陷於下,膀胱閉癃,水竅不開,則腰以下腫,故當利水,水逆於上,玄府緻密,汗孔不泄,則腰以上腫,故當發汗。腰以下腫,所謂血分也,腰以上腫,所謂氣分也。
水病非一,隨處異名,約而言之,氣分血分盡之矣。
白話文:
醫生說:凡是身體有水腫的人,如果腫在腰部以下,就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腫在腰部以上,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才會好。
凡是身體有水腫的人,如果腫在腰部以下,那是因為氣積聚造成的,氣積聚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導致氣下陷;如果腫在腰部以上,那是因為水積聚造成的,水積聚是因為脾土虛弱導致水向上逆行。氣中的水分如果能下降,水就不會向上逆行;水中的氣如果能上升,氣就不會向下陷。水在下方,是氣所轉化的,氣清澈就能化為水,沿著經絡下降,到腰部以下,水就形成了。氣在上方,是水所產生的,水溫暖就能化為氣,沿著臟腑上升,到腰部以上,氣就形成了。
在上面的氣,清澈的部分歸於心肺,轉化為神氣;渾濁的部分向外發散成為汗。在下面的水,精華的部分進入腎臟和肝臟,轉化為精血;粗糙的部分向外滲透成為小便。它們之所以能夠上下升降、轉化為氣和水,是因為中焦的氣很旺盛。中焦是氣和水交會的地方,氣水還沒分開,既不像水又不像氣,它的狀態就像水泡一樣。如果中焦的氣衰敗,升降的功能就失調,氣陷在下方,膀胱閉塞不通,小便排不出來,那麼腰部以下就會腫脹,所以應該用利水的方法治療。如果水逆行向上,皮膚的汗孔閉塞不通,汗發不出來,那麼腰部以上就會腫脹,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腰部以下的腫脹,是屬於血分的問題;腰部以上的腫脹,是屬於氣分的問題。
水腫的疾病不只一種,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稱,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氣分和血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