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 (4)
卷十 (4)
1. 水氣十二
問曰:病下利後,渴而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當自愈。
病下利後,陽亡土濕,木鬱風動,渴而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致胕腫者,此法當病水。若內而小便自利及外而汗出者,自當平愈,是以水病有發汗利水之法也。
白話文:
請問:病人拉肚子之後,覺得口渴想喝水,卻小便不順暢,肚子脹滿甚至出現水腫,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這種情況應該是得了水病。如果能順利排出小便,或者能流汗,就會自己好轉。
病人拉肚子之後,陽氣虛弱,導致脾土濕氣過重,肝木受到抑制而產生內風,所以覺得口渴想喝水,但因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小便不順暢,肚子脹滿,進而造成水腫,這就是水病。如果體內能順利排出小便,或是體表能發汗,自然就會康復。因此,治療水病有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
2. 水氣十三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心水者,水滅火也。陰盛陽虛,故身重而少氣。陽不根陰,故煩躁,不得臥寐。火種下絕,肝腎寒凝,故陰器腫大也。
白話文:
心水病的人,身體會感到沉重且氣短,無法躺臥,心煩氣躁,而且陰部會腫脹。
所謂心水病,是指水氣過盛而壓制了心火。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所以身體感到沉重且氣短。陽氣無法紮根於陰液,因此會心煩氣躁,無法安穩入睡。由於心火衰弱,就像火種熄滅一樣,導致肝腎因寒冷而凝滯,所以陰部才會腫大。
3. 水氣十四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水者,水乘木也。木鬱賊土,是以腹大。肝脈自少腹而循脅肋,行身之側,脾脹肝鬱,經脈迫急,故不能轉側而脅腹時痛也。風木疏泄,故時時津液微生於上,小便續通於下也。
白話文:
肝水這種病,患者的肚子會脹大,身體無法自行翻身,肋骨下方和腹部會疼痛,而且時不時會有少量的體液產生,小便則是持續不斷。
所謂的肝水,是指水邪侵犯了肝木。肝木氣機鬱滯,反過來會剋制脾土,因此肚子會脹大。肝的經脈從下腹部開始,沿著肋骨和身體側面運行,當脾臟脹大、肝氣鬱結時,經脈會受到壓迫而變得緊繃,所以患者無法翻身,而且肋骨下方和腹部會時常疼痛。因為肝木具有疏泄的作用,所以身體上方會時不時產生少量的體液,而小便則會不斷排出。
4. 水氣十五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肺水者,水乘金也。肺主氣,衛氣不行,故其身腫。氣生水,肺氣不化,故小便難。肺為太陰,化氣於濕土,下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燥金,亦從濕化,收斂失政,故時時鴨溏。
白話文:
肺水這種病症,會導致全身浮腫、小便困難,並且常常拉出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水便。
所謂的肺水,是因為水濕侵犯了肺金。肺臟主導全身的氣,當衛氣運行不暢時,就會引起全身浮腫。氣能產生水,如果肺氣無法正常轉化水液,就會導致小便困難。肺屬於太陰經,負責將氣轉化為濕土,並與大腸互為表裡。大腸屬於燥金,也需要從濕氣轉化,如果收斂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時常拉出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水便。
5. 水氣十六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水者,水侮土也。脾為太陰濕土,水盛土濕,乙木不達,鬱怒而賊脾土,脾氣脹滿,是以腹大。脾主四肢,濕流關節,故四肢苦重。木鬱風動,肺津傷耗,故津液不生。脾土被賊,困乏衰倦,故苦少氣。土濕木鬱,不能泄水,故小便難。
白話文:
脾水這種病,會導致肚子脹大,四肢感到沉重無力,體內無法產生足夠的津液,而且會覺得呼吸短促、小便困難。
所謂的脾水,是指水邪侵犯脾土。脾在中醫理論中屬於太陰濕土,當體內水氣過多,導致脾土濕氣過重,就會使肝木之氣無法順暢疏達,氣鬱就會反過來傷害脾土,使脾氣脹滿,所以肚子會變大。脾主管四肢的運作,濕氣如果流到關節,就會感到四肢沉重無力。肝木之氣鬱結會生風,損耗肺部的津液,因此體內無法產生足夠的津液。脾土受到傷害,就會感到疲憊虛弱,所以會覺得呼吸短促。由於脾土濕氣太重,肝木之氣鬱結,無法順利排除體內的水分,所以會小便困難。
6. 水氣十七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腎水者,水自傷也。水盛而侮土,土濕木鬱,是以腹大,臍居上下之交,中氣所在,寒水侮土,中氣崩潰,是以臍腫,臍腫腹大,總緣土敗,所謂腎氣實則脹也。腰者,腎之府也,水旺木鬱,陷於腎部,盤塞不舒,是以腰痛。乙木不能疏泄,故不得溺。腎開竅於二陰,前陰者,宗筋之聚,肝之所司也,水寒土濕,肝木鬱陷,濕氣外蒸,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腎脈自足走胸,寒水下旺,經脈不升,故其足逆冷。
陽明行身之前,循面下項,陽明從燥金化氣,是為燥土。水侮土敗,太陰濕土之部,無不胕腫,而燥被濕奪,亦當腫及陽明之分。但陽明為三陽之長,首面又六陽之會,以燥土而居陽盛之地,是以面部不腫。陽明太陰,同主肌肉,水勝土負,肌肉消減,故面部不腫,反見其瘦也。
《素問·陰陽別論》:三陰結,謂之水。三陰者,太陰也,手太陰肺不能行水,足太陰脾不能制水,陰氣凝結,是以水泛。究竟化水者脾肺,司水者腎也,然則太陰者水病之標,少陰者水病之本。手之少陰,是為丁火,足之少陰,是為癸水,丁火不根於癸水之中,此少陰水病所由作也。水盛則滅火而侮土,水凘土敗,堤防崩毀,水病既成,不可醫矣。
治法補火燥土,以制癸水,而橫流倒注,實因水竅不開,則條達厥陰,以通疏泄之路,不易之訣也。(厥陰風木,性主疏泄,汗溺皆司,汗孔,尿孔,水之去路也)
白話文:
腎臟的水氣問題,會導致腹部腫大,肚臍腫脹,腰部疼痛,小便不順暢,陰部下方潮濕,就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腳會冰冷,臉反而消瘦。
這種腎水問題,其實是水自己傷害了自己。當體內水液過多時,會反過來壓制脾胃(土),導致脾胃濕氣過重,肝氣也鬱結不暢,所以腹部會腫大。肚臍位於身體上下交界處,是中氣所在之處,寒水侵犯脾胃,導致中氣崩潰,因此肚臍會腫脹。肚臍腫脹和腹部腫大,總歸是脾胃虛弱的緣故,所謂腎氣過於強盛,其實是造成腫脹的原因。腰部是腎臟的府邸,當水液過多,肝氣鬱結,下陷於腎部,導致經絡阻塞不暢,所以會腰痛。因為肝氣無法疏通宣洩,所以小便不順暢。腎臟在二陰(前後陰)開竅,前陰是宗筋聚集之處,也是肝臟所主導的部位,當寒水和濕氣過重時,肝氣鬱結下陷,濕氣向外蒸發,所以陰部下方會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腎經脈從腳部走向胸部,當寒水向下過盛時,經脈無法向上運行,所以腳會冰冷。
陽明經脈運行於身體前方,沿著面部下行至頸部,陽明經脈的氣化屬性為燥金,也稱為燥土。當水液侵犯脾胃時,導致脾胃(太陰濕土)的部位,沒有不浮腫的,而燥土被濕氣奪走,理應也會腫脹到陽明經脈所行之處。但是陽明經脈為三陽經脈之首,頭面部又是六陽經脈匯聚之處,燥土位於陽氣旺盛的地方,所以面部不會腫脹。陽明經脈和太陰經脈共同主導肌肉,當水液過多而脾胃虛弱時,肌肉會消減,所以面部不腫脹,反而會顯得消瘦。
《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三陰經脈閉結,就稱為水腫。」三陰經脈指的是太陰經脈,手太陰肺經無法運行水液,足太陰脾經無法控制水液,陰氣凝結,所以會導致水液泛濫。最終能將水液轉化的是脾肺,負責管理水液的是腎。因此,太陰經脈是水病的表象,而少陰經脈是水病的根本。手少陰經脈屬丁火,足少陰經脈屬癸水,如果丁火無法紮根於癸水之中,就是少陰經脈出現水病的原因。水液過多就會滅掉火氣,並侵犯脾胃,導致水土崩潰,堤防毀壞,一旦水病形成,就難以醫治了。
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火燥土,以制約癸水。水液之所以會橫流倒注,實際上是因為水液通道不通暢,應該要疏通厥陰經脈,以暢通疏泄的道路,這是很重要的訣竅。(厥陰經脈屬風木,主導疏泄,汗液和尿液都由此管理,汗孔和尿孔是水液排出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