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水氣四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太陽病,脈浮而緊,是傷寒之脈,法當骨節疼痛,今反不疼,身體反重著而酸,其人不渴,是非傷寒,乃水氣在內,發汗則愈,此為風水也。其惡寒者,此為陽氣極虛,而又發汗亡陽而得之。其渴而不惡寒者,衛陽未泄,此為皮水。若身體胕腫寒冷,狀如周痹,隨經脈上下而痛作,胸中窒塞,不能下食,氣反聚痛於膈上,暮躁不得眠睡,此為黃汗。若痛在骨節,咳而發喘,口不渴者,此為脾脹。

以濕土壅阻,肺氣鬱礙,故咳喘俱作。其狀亦如胕腫,乃內脹而非外腫也。以上諸證,皆發汗以泄其水氣則愈。然諸病此者,設若渴而下利,小便數者,津液內耗,不可發汗也。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且緊,照理說應該是骨頭關節疼痛,反而不痛,身體反而覺得沉重痠軟,這個人不覺得口渴,如果流汗後就會好轉,這就是所謂的風水病。如果這個人又怕冷,這表示是陽氣極度虛弱,又因為發汗而導致的。如果這個人口渴但不怕冷,這表示是陽氣沒有外泄,這就是所謂的皮水病。如果身體腫脹而且冰冷,感覺像周痹一樣,疼痛沿著經絡上下移動,胸口悶住,吃不下東西,氣反而聚集在膈上而疼痛,晚上煩躁睡不著,這就是所謂的黃汗病。如果疼痛在骨頭關節,咳嗽而且喘,不覺得口渴,這就是所謂的脾臟脹大,看起來也像腫脹。這些病症如果發汗就能夠好轉。但是,如果這些病症出現口渴、腹瀉、小便頻繁等情況,就表示體內津液耗損,不可以發汗。

太陽病,脈象浮而且緊,是傷寒的脈象,照理說應該是骨節疼痛,現在反而不痛,身體反而沉重痠痛,這個人不口渴,這不是傷寒,而是水氣在體內,發汗就可以好轉,這就是風水病。如果這個人怕冷,表示是陽氣非常虛弱,又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耗損。如果這個人口渴但不怕冷,是衛陽沒有外泄,這就是皮水病。如果身體浮腫而且寒冷,感覺像周痹一樣,疼痛沿著經絡上下移動,胸口悶住,吃不下東西,氣反而聚集在膈上而疼痛,晚上煩躁睡不著,這就是黃汗病。如果疼痛在骨頭關節,咳嗽而且喘,口不渴,這就是脾臟脹大。

因為濕土阻塞,使得肺氣鬱滯,所以會咳嗽而且喘。它的症狀也像浮腫,但這是內在的脹大而不是外在的腫脹。以上這些病症,都可以透過發汗來排除體內的水氣而痊癒。但是,如果這些病症出現口渴、腹瀉、小便頻繁的情況,表示體內津液耗損,絕對不可以發汗。

2. 水氣五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系,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邪之外襲,洪則為衛氣之內郁。風性疏泄,氣性斂閉,外風與內氣相搏,風泄於外,氣閉於內,營鬱熱作,透出汗孔,而見紅斑,是謂痧疹。氣之為性,愈泄則愈斂,若風強而外泄,氣強而內閉,則紅斑不出。其風強而氣不能全閉,紅斑半出,出而不透,隱見於皮膚之內,是為癮疹。

氣不透出,則鬱而為癢,癢者名為泄風。泄風者,風之半泄而未透也,《素問·風論》: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是也。泄風不愈,營血之鬱熱莫宣,久而肌肉腐潰,則為痂癩(義詳「風論」),《素問》名為癩風,亦曰脈風,「脈要精微論」謂脈風成為癩是也(《金匱》此段,見《傷寒·脈法》)。

蓋肺竅於鼻,司衛氣而主皮毛,衛氣鬱,故皮腫毛落而鼻壞,法當瀉衛氣之閉遏,清營血之鬱熱,則瘡癩平矣。若氣強而風不能半泄,則氣閉而為水,以氣為水母,氣行則水行,氣鬱則水鬱也。氣水鼓脹,故難以俯仰。風氣摶結,兩相維繫,營衛郁阻,氣水不行,故身體洪腫。

汗出而水氣外泄,腫乃愈也。惡風者,是其表氣之虛,得風則衛氣愈閉而病加,是以惡之,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肺氣不降,其口多涎,此為黃汗。黃汗者,土濕木鬱,而生下熱,上原無熱,惟有寒也。

白話文:

脈象浮在表面又洪大,浮是風邪侵襲的現象,洪大則是體內衛氣鬱積的表現。風的性質是疏散發散,氣的性質是收斂閉藏,當外來的風邪與體內鬱積的氣相互搏擊時,風會向外宣洩,氣則閉塞於內,導致營血鬱積而產生熱,熱氣透出毛孔,就會出現紅疹,這就是所謂的痧疹。氣的性質是越宣洩就越收斂,如果風邪強盛而向外宣洩,氣也強盛而向內閉塞,紅疹就無法完全顯現。如果風邪強盛但氣無法完全閉塞,紅疹就會半出不透,隱隱約約地在皮膚下,這就是所謂的癮疹。

如果氣無法透出,就會鬱積而產生搔癢,這種搔癢被稱為「泄風」。泄風是指風邪半泄而未完全透出的狀態。《素問·風論》中說:「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泄風久久不癒,營血的鬱熱就無法宣洩,時間久了肌肉會腐爛潰瘍,形成痂癩(詳細解釋見《風論》),《素問》中稱之為癩風,也稱為脈風,《脈要精微論》提到脈風會發展成癩病(《金匱》中的這段文字也見於《傷寒·脈法》)。

肺竅開於鼻,負責衛氣並主管皮毛,當衛氣鬱積時,皮膚會腫脹,毛髮會脫落,鼻子也會損壞。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被遏制的衛氣,清除營血的鬱熱,這樣瘡癩就會平復。如果氣強盛而風邪無法半泄,氣就會閉塞而形成水腫,因為氣是水腫的根源,氣的運行會帶動水的運行,氣鬱積則水也會鬱積。氣水鼓脹,所以會難以俯仰。風氣相互摶結,互相牽制,導致營衛受阻,氣與水都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身體會腫脹。

當汗水流出,水氣向外宣洩時,腫脹就會消退。如果怕風,代表體表之氣虛弱,遇到風邪時,衛氣會更加閉塞,導致病情加重,這就是風水。如果不怕風,小便也通暢,但上焦有寒氣,肺氣無法下降,口中會有很多口水,這就是黃汗。黃汗的形成原因是土濕木鬱,導致下焦產生熱,而上焦原本沒有熱,只有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