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2. 內傷雜病
3. 水氣(三十二章)
水氣之病,陽衰土濕,氣鬱而水泛者也。或內停於臟腑,或外溢於經絡,內則有氣血之分,外則有風濕之辨。風濕之清濁不同,氣血之上下異位,上下之界,以腰為準,腰上為陽,是謂氣分,腰下為陰,是謂血分。氣分之病,發其汗孔,血分之病,利其水道,而上下疏通,總以保中為主,中氣輪轉,血溫而升則汗出,氣清而降則便通。
蓋水病不離氣,氣病不離水,氣水一物,以上下而異名耳。中焦氣水之交,所以降氣化水、升水化氣之原也,未有中氣不敗而氣水獨病於上下者。治水氣之病,而敗中氣,則人亡矣。
後世庸工,加減八味之法,輕者偶服可愈,重病而久服之,以濕土而得地黃,未有不死者。俗子見其偶效,以為良方,誤人甚多。八味之方,制於仲景,使其可以治水,仲景何以不用,而待下士加減乎!
白話文:
水氣這種病,是因為陽氣衰弱、脾土濕重,導致氣機鬱滯而水液氾濫。水液可能停留在內臟,也可能溢出到經絡。在內臟方面,有氣病和血病之分;在經絡方面,有風濕和濕的不同。風濕有清濁之分,氣血有上下不同位置,上下的界線以腰部為標準,腰部以上屬於陽,稱為氣分;腰部以下屬於陰,稱為血分。氣分的病,要讓汗孔打開發汗;血分的病,要疏通水道利小便。使上下氣機疏通,總之要以保護中焦為主。中焦氣機運轉順暢,血液溫暖上升就能出汗,氣機清澈下降就能排便通暢。
水病和氣病是互相影響的,氣和水其實是一體的,只是因為在身體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稱。中焦是氣和水交會的地方,是下降氣機化生水液、上升水液化生氣機的源頭。沒有中焦氣機衰敗,而單單只有上下部位氣水出問題的情況。治療水氣的病,如果損傷了中焦的氣機,那就會導致病人死亡。
後世庸醫,隨意加減八味丸的藥方,病情輕微的偶爾服用可能有效,但重病的人長期服用,因為濕土遇到地黃這種滋膩的藥材,沒有不死的。一般人看到這種藥方偶爾有效,就以為是好方子,因此誤診了很多病人。八味丸的方子是張仲景所創,如果可以用來治療水病,那張仲景為什麼不用,而要等到後世不通醫理的人來加減呢?
4. 水氣一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者,水之閉於風邪。皮水者,水之溢於皮膚。正水者,水之正病於肺腎。石水者,水之凝結於腎臟。黃汗者,水之內入於汗孔者也。
白話文:
老師說:病症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這幾種。「風水」指的是水液因受到風邪阻滯而無法正常運行。「皮水」指的是水液溢出到皮膚表面。「正水」指的是水液的病變發生在肺和腎臟。「石水」指的是水液在腎臟凝結成塊。「黃汗」指的是水液滲入到汗孔之中。
5. 水氣二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汁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風水者,風鬱其水也。《素問·水熱穴論》: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孔也。風襲皮毛,故其脈自浮。濕流關節,故骨節疼痛。病因風得,是以惡風。
皮水者,水之溢於皮膚。外與風水同處,其脈亦浮。水氣泛溢,營衛郁阻,故皮肉胕腫,按之沒指。不因風得,故不惡風。水脹於腹,是以如鼓。水旺土濕,是以不渴。風水、皮水,皆外在皮里,法當發汗。
正水者,水之正病於肺腎。少陰水旺,故其脈沉遲。水上連肺,氣道壅遏,故外證自喘。「水熱穴論」: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此水之自下而氾濫於上者。
石水者,水之凝結於腎,如石之堅。腎氣實則脹,故外證腹滿。上不至肺,是以不喘。
黃汗者,汗出而浴,水入汗孔,浸於經絡。水旺陰盛,故其脈沉遲。水遏陽氣,不得外達,故身發熱。土濕胃逆,肺氣不降,是以胸滿。濁氣上壅,故頭面腫。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故四肢腫。久而不愈,濕鬱為熱,肌肉腐爛,必致癰膿也。
白話文:
風水:這種病症的脈象是浮在表面的,外在症狀是關節疼痛,怕風。 皮水:這種病症的脈象也是浮在表面的,外在症狀是全身浮腫,按下去會凹陷,但不怕風,肚子像鼓一樣脹大,不會感到口渴,這種情況應該要發汗治療。 正水:這種病症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而且慢,外在症狀是自己會喘。 石水:這種病症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外在症狀是肚子脹滿但不喘。 黃汗:這種病症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而且慢,身體發熱,胸口悶脹,四肢和頭臉都腫,如果很久都沒好,一定會導致癰瘡化膿。
風水,是因為風邪阻礙了體內的水液運行。《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說:人如果過度勞累,腎臟就會出汗,腎汗遇到風邪,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從皮膚排出,停留在玄府(汗孔),在皮膚底下流竄,就會變成浮腫,病根在腎,這就叫做風水,所謂的玄府就是汗孔。風邪侵襲皮膚毛孔,所以脈象會浮在表面。濕邪流到關節,所以關節會疼痛。因為病因是風邪引起的,所以會怕風。
皮水,是水液積聚在皮膚表面。外在表現和風水類似,脈象也是浮在表面。水液過多,阻礙了體內的氣血運行,所以皮膚肌肉會浮腫,按下去會凹陷。因為不是風邪引起的,所以不怕風。水液在腹部積聚,所以肚子會像鼓一樣脹大。水液過多導致脾胃濕氣重,所以不會感到口渴。風水和皮水,都是在皮膚表面,所以治療方法應該要發汗。
正水,是水液在肺和腎臟的病變。腎臟的陰氣太盛,所以脈象會沉在裡面而且慢。水液往上連到肺部,阻塞了呼吸道,所以外在症狀是自己會喘。《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說:肺屬於太陰,腎屬於少陰,而少陰是冬天的脈象,腎是病的根本,肺是病的末端,它們都會積聚水液,所以水液的病變,會導致下面浮腫肚子大,上面會喘氣無法躺平,這是本和末都生病了。這是水液從下面氾濫到上面的情況。
石水,是水液在腎臟凝結,像石頭一樣堅硬。腎氣旺盛就會脹大,所以外在症狀是肚子脹滿。水液沒有往上到肺部,所以不會喘。
黃汗,是因為出汗後洗澡,水從汗孔進入,浸泡在經絡中。體內水液過多導致陰氣太盛,所以脈象會沉在裡面而且慢。水液阻礙陽氣,無法發散到體外,所以身體會發熱。脾胃濕氣太重,導致胃氣上逆,肺氣無法下降,所以胸口悶脹。濁氣往上堆積,所以頭臉腫脹。脾胃虛弱,無法將氣運行到四肢,所以四肢腫脹。如果很久都沒好,濕氣鬱積久了就會產生熱,肌肉腐爛,一定會導致癰瘡化膿。
6. 水氣三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兩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寸口脈沉者,腎陰之盛,滑者,風客皮毛,水氣內鬱而動盪也,是謂中有水氣,面目腫大,身上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微壅腫,如蠶之新臥起狀,其頸脈振動,時時咳嗽,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是風水也(視人之目窠上至末,《靈樞·論疾診尺篇)文。「水脹篇」、《素問·平人氣象論》皆有此段,而語稍不同)。
《素問·評熱病論》: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其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此論風水,岐伯曰:病名為風水)。頸脈者,足陽明之人迎,動於結喉之旁,頸脈動,時時咳者,胃氣之上逆。
按其手足,陷而不起者,腫之堅厚也。
白話文:
把脈時,如果脈象沉而且滑,表示體內有水氣。這時眼睛會腫大,並且發熱,這種情況叫做「風水」。觀察病人眼睛下方稍微腫起來,像蠶剛睡醒的樣子,脖子上的脈搏會跳動,並且時常咳嗽。按壓他的手腳,會出現凹陷,而且不會馬上彈回來,這就是風水。
把脈時,脈象沉表示腎陰氣太旺盛,脈象滑表示風邪侵入皮膚,導致水氣鬱積在體內並且動盪不安。這就是所謂的體內有水氣,臉部和眼睛會腫大,身上會有熱,這種情況稱為風水。觀察病人眼睛下方稍微腫起來,像蠶剛睡醒的樣子,脖子上的脈搏會跳動,並且時常咳嗽。按壓他的手腳,會出現凹陷,而且不會馬上彈回來,這就是風水。(觀察病人眼睛下方到眼尾的狀況,《靈樞·論疾診尺篇》也有提到。「水脹篇」和《素問·平人氣象論》都有這段敘述,只是文字稍微不同。)
《素問·評熱病論》說:凡是體內有水氣的人,眼睛下方會先出現輕微的腫脹。水是陰性的,眼睛下方也是陰性的部位,腹部是陰氣最聚集的地方。所以水在腹部的人,一定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水氣往上逆行,所以會口苦舌燥,而且躺著睡會不舒服,如果平躺就會咳嗽咳出清水。(這段講的是風水,岐伯說:這種病叫做風水。)脖子的脈搏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在喉結旁邊跳動。脖子脈搏跳動,而且時常咳嗽,是胃氣往上逆行的表現。
按壓他的手腳,會出現凹陷而且不會馬上彈回來,表示腫脹的地方很堅硬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