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5)

1. 痰飲咳嗽三十四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血虛弱,反而咳嗽加重,胸悶氣促的情況,可以使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掉桂枝,加入乾薑和細辛,治療咳嗽和胸悶。

服桂苓五味甘草後,沖氣即低,而反更咳嗽而胸滿者,乙木雖降,而辛金更逆也。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利肺而降逆,以治其咳滿也。

白話文:

服用桂苓五味甘草後,雖然沖氣(肺氣)降低,卻反而加重咳嗽和胸悶,這是因為乙木(肝氣)雖然下降,但辛金(肺金)更逆了。因此,應使用桂苓五味甘草,去除桂皮,加上乾薑、細辛,一方面有利於肺,另一方面壓制逆氣,以治療咳嗽和胸悶的症狀。

苓甘五味姜辛湯(百六)

茯苓(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三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白話文:

苓甘五味姜辛湯。

使用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用水八升煎煮,煎至剩三升藥汁後,去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半升,每日三次。

2. 痰飲咳嗽三十五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白話文:

咳嗽剛停止,卻又口渴,而上衝的氣息再度發作的人,是因為使用了細辛和乾薑等辛熱藥物,服用後應該會口渴,但口渴反而消失的人,是支飲所致。支飲的治療方法是冒,冒就會嘔吐,嘔吐後再服用半夏,以去除體內的水飲。

服苓甘五味姜辛後,咳滿即止。設其更覺發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本為熱藥,服之熱傷肺津,應當遂時作渴,津亡燥動,風木乃發。若渴反止者,此為支飲內停也。支飲格其陽氣,法當昏冒。冒者胃氣升逆,必作嘔吐。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飲,而止嘔吐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湯(百七)

白話文:

服用茯苓(甘)、甘草(甘)、五味子(酸)、生薑(辛)後,咳嗽和氣滿的症狀就會停止。如果患者仍然口渴,風邪又再次發生,可能是因為細辛和乾薑都是熱性藥物,服用後會灼傷肺陰,導致口渴。津液耗盡會引起氣血燥動,風邪於是趁虛而入。如果口渴的症狀反而消失,說明體內有水飲停滯。水飲阻滯了陽氣,就會導致昏迷。昏迷是胃氣上逆的徵兆,必定會出現嘔吐。嘔吐時可以服用半夏,去除水飲,止住嘔吐。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160 克),甘草(120 克),五味子(200 毫升),乾薑(120 克),細辛(120 克),半夏(200 毫升)

3. 痰飲咳嗽三十六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眉批:似宜用青龍,卻不敢用麻黃,故仿小青龍,去麻、桂、白芍,而加苓、杏。

白話文:

  • 如果嘔吐後出現水腫,並且患者身形腫脹,則需加入杏仁來治療。
  • 這種情況應當內服麻黃,但由於患者已經麻痺,所以不內服麻黃。
  • 如果逆而內服麻黃,必定會導致厥逆。
  • 這是因為患者血虛,麻黃會激發陽氣,導致厥逆。
  • **眉批:**似乎應該使用青龍湯,但不敢使用麻黃,因此仿效小青龍湯,去除麻黃、桂枝和白芍,而加入茯苓和杏仁。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後,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此衛氣之郁,宜加杏仁,利肺壅而瀉衛郁。腫家應用麻黃,以瀉衛氣,以其人服小青龍後,陽隨汗泄,手足麻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手足厥冷。所以然者,以汗瀉血中溫氣,其人陰中之陽已虛,麻黃復瀉其血中之陽氣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百八)

白話文:

服用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半夏後,嘔吐止住了,但身體浮腫的人,這是衛氣鬱結,應該加入杏仁,以宣利肺氣並瀉散衛氣鬱結。浮腫的人應該使用麻黃來瀉衛氣,因為這些人服用了小青龍後,陽氣隨汗液排出,手腳麻痺,所以不能內服麻黃。如果逆而內服麻黃,必定手腳冰冷。這是因為汗液排出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導致人體陰中之陽氣已經虛弱,而麻黃又瀉散了血液中的陽氣。

細辛(三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茯苓(四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白話文:

細辛(60克),甘草(60克),五味子(300克),乾薑(60克),茯苓(80克),半夏(300克),杏仁(300克,去皮)

4. 痰飲咳嗽三十七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白話文:

如果臉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這是胃火上升導致面部發熱,加入大黃來通便清熱。

服小青龍後,其面翕熱如醉,此胃熱上衝,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後,此證猶存,宜加大黃以利之,則胃熱清矣。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百九)

白話文:

服用小青龍湯後,患者面部發紅發熱,就像喝醉了一樣。這是因為胃熱上行,燻蒸到臉部。如果在服用小青龍湯後,這種症狀仍然存在,可以加大黃的劑量,使之瀉下,這樣胃熱就能清除了。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炙),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洗),杏仁(半升,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240 公克),甘草(180 公克,炒過),五味子(300 毫升),乾薑(180 公克),細辛(180 公克),半夏(300 毫升,清洗過),杏仁(300 毫升,去皮去尖),大黃(180 公克)

5. 附方

外臺茯苓飲(七),眉批:《外臺秘要》,唐·王燾撰,方多古人秘方,與《千金》並傳,可備採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白話文:

外臺茯苓飲

此方出自《外臺祕要》,是一本由唐朝王燾編著的中醫祕方集,與《千金要方》齊名。

功效: 治療心胸中有積痰和積水,嘔吐積水後,心胸感覺虛弱、氣體充盈,難以進食。此方能化痰順氣,讓患者恢復食慾。

茯苓(三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白話文:

茯苓(150 克),人參(150 克),白朮(150 克),枳實(100 克),橘皮(125 克),生薑(20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