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九 (2)
卷九 (2)
1. 奔豚三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太陽》。傷寒,燒針發汗,汗後陽虛脾陷,木氣不舒,一被外寒,閉其針孔,風木鬱動,必發奔豚。若氣從少腹上衝心胸,便是奔豚發矣。宜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散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湯,疏風木而降奔沖也。
桂枝加桂湯(四十五),(方見《傷寒·太陽》)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在發汗之後,又用燒熱的針去刺激讓它出汗,如果針刺的部位又受到寒氣侵襲,就會出現像核一樣的腫塊而且發紅,這一定會引發奔豚病。奔豚的症狀是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口。可以用艾灸在那個腫塊上各灸一次,然後用桂枝加桂湯來治療。
這段文字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在傷寒病中,使用燒針的方法來發汗,發汗之後會造成身體陽氣虛弱,脾胃功能下降,肝氣無法舒暢,如果這時又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寒氣會阻塞針孔,導致肝木的鬱悶之氣躁動,就一定會引發奔豚。如果氣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胸,這就是奔豚發作了。應該在那個腫塊上各灸一次,用來驅散外來的寒氣,然後再用桂枝加桂湯,疏通肝木的氣機,來平降奔衝的氣。
桂枝加桂湯(四十五),(藥方出自《傷寒論·太陽篇》)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烤過),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以上五種藥材,加水七升,用小火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
2. 奔豚四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亡血中溫氣,木鬱風動,搖盪不寧,則生振悸。輕則枝葉振惕而悸在心下,重則根本撼搖而悸在臍間,若臍下悸生,則奔豚欲作矣。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瀉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棗,補脾精而滋肝血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四十六),(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遂取用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汗後,肚臍下方出現跳動的感覺,這表示奔豚病快要發作了,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發汗會損耗體內的血液,導致體內溫熱之氣不足,肝氣鬱結,使得體內的風氣蠢蠢欲動,造成身體搖晃不定,進而產生跳動的感覺。如果情況輕微,就會在心臟下方感覺到跳動,如果情況嚴重,就會在肚臍之間感覺到跳動。如果肚臍下方開始出現跳動,就表示奔豚病快要發作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其中的茯苓和桂枝,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疏通肝氣;甘草和大棗,可以補養脾臟的精氣,滋養肝臟的血液。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篇)
藥材組成: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煎煮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一斗甘瀾水中煎煮。先煮茯苓,等到水量減少兩升後,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煎煮到剩下三升藥液時,過濾藥渣,將藥液溫熱後服用,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製作甘瀾水的方法:取兩斗水放入大盆中,用勺子不斷攪動,當水面上出現五六千個小水珠時,就可以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