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八 (6)
卷八 (6)
1. 吐血十二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吐血不止者,中寒胃逆,而肺金失斂也。柏葉湯,乾薑溫中而降逆,柏、艾、馬通,斂肺而止血也。
柏葉湯(四十二)
柏葉(三兩),乾薑(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馬通即馬屎也。
白話文:
吐血不止的情況,用柏葉湯來治療。
吐血不止,是因為體內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導致肺氣失去收斂的功能。柏葉湯的藥理是,用乾薑溫暖中焦並使上逆的胃氣下降,再用柏葉、艾葉和馬通(馬糞)來收斂肺氣並止血。
柏葉湯的組成是:柏葉三兩、乾薑三兩、艾葉三把。
將以上三種藥材加水五升,再加入馬通汁一升,一起煮到剩下一升,分兩次溫服。馬通就是馬的糞便。
2. 下血十三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在狐惑。
下血,先血而後便者,此近血,在大便之下者也。脾土濕陷,肝氣抑遏,木鬱風動,疏泄失藏,則便近血。赤小豆當歸散,小豆利水而燥濕土,當歸養血而潤風木也。
白話文:
下血,如果先出血,接著才排便,這表示血是從比較靠近肛門的地方來的,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藥方在治療狐惑病的章節裡。
下血,如果先出血,接著才排便,這表示血是從比較靠近肛門,在大便的下方處來的。這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濕氣滯留,肝氣受到壓抑,造成肝氣鬱結而生風,使得疏泄功能失常,無法藏住血,才會導致大便帶有靠近肛門的血。赤小豆當歸散,是用赤小豆來利水並去除脾胃的濕氣,用當歸來養血並滋潤肝木之氣。
3. 下血十四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而後血者,此遠血,在大便之上者也。便血之證,總緣土濕木遏,風動而疏泄也。其木氣沉陷而風泄於魄門,則便近血,其木氣鬱沖而風泄於腸胃,則便遠血。黃土湯,黃土、朮、甘,補中燥濕而止血,膠、地、黃芩,滋木清風而瀉熱,附子暖水土以榮肝木也。
下血之家,風木鬱遏,未嘗不生燥熱,仲景所以用膠、地、黃芩。而風木鬱遏,而生燥熱,全由水土之濕寒,仲景所以用朮、甘、附子。蓋水土溫暖,乙木榮暢,萬無風動血亡之理。風淫不作,何至以和煦之氣,改而為燥熱哉!燥熱者,水寒土濕,生氣不遂,乙木鬱怒而風動也。
後世醫書,以為腸風,專用涼血驅風之藥。其命名立法,荒陋不通,至於脾腎濕寒之故,則絲毫不知,而一味涼瀉。何其不安於下愚,而敢於妄作耶!
黃土湯(四十三)
灶中黃土(半斤),甘草(三兩),白朮(三兩),附子(三兩,炮),阿膠(三兩),地黃(三兩),黃芩(三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衄。
白話文:
排泄物帶血,如果先排出大便後才出血,這種情況是遠端的出血,可以用黃土湯來治療。
排泄物帶血,如果先排出大便而後才出血,表示出血點離肛門較遠,血液在大便的上面。大便帶血的病症,總體來說是由於脾土濕氣太重,肝木受到抑制,風氣因而躁動而導致排泄失常。如果肝木之氣下沉而風氣在肛門處洩出,就會是較近的便血;如果肝木之氣鬱結上衝而風氣在腸胃處洩出,就會是較遠的便血。黃土湯裡面的黃土、白朮、甘草,可以補中焦、去除濕氣並止血;阿膠、地黃、黃芩,可以滋養肝木、清除風邪並瀉熱;附子則可以溫暖脾腎之氣,使肝木得到滋養。
會出現下血症狀的人,多半是肝木受到抑制,而這種抑制一定會產生燥熱,所以張仲景才會使用阿膠、地黃、黃芩這些藥材。而之所以會肝木受抑制且產生燥熱,完全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寒氣太盛,所以張仲景才會使用白朮、甘草、附子這些藥材。要知道,只要脾腎的陽氣溫暖,肝木就會順暢生長,絕對不會有風氣躁動導致出血的情況。如果沒有風邪肆虐,怎麼會將和煦的氣轉變成燥熱呢?所謂的燥熱,是因為脾土寒濕,生機無法順利運行,導致肝木鬱悶憤怒,風氣才因此躁動。
後世的醫書,將這種情況認為是腸風,專門使用涼血驅風的藥物。這種命名和治療方法,既荒謬又說不通,完全不知道是脾腎濕寒造成的,只一味地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他們是多麼不甘於自己的愚昧,竟敢如此胡作妄為啊!
黃土湯(四十三):
灶心土(半斤)、甘草(三兩)、白朮(三兩)、附子(三兩,炮製過)、阿膠(三兩)、地黃(三兩)、黃芩(三兩)。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吐血和流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