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懸解》~ 卷十四 (3)
卷十四 (3)
1. 痰飲十九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水寒木鬱,則脈沉而弦,法當懸飲在脅,咳唾引痛。病懸飲者,木旺土虛,不能行水,宜扶土而瀉水。十棗湯,芫、遂、大戟,決渠而瀉水飲,大棗補土而保脾精也。
十棗湯(九十五),(方見《傷寒》)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匕。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脈象沉而弦的,是懸飲在體內作痛的表現,患有懸飲的,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
水寒導致肝木鬱結,就會出現脈象沉而弦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表示懸飲積聚在脅肋部位,咳嗽、吐痰時會牽引疼痛。患有懸飲的人,往往是肝木旺盛而脾土虛弱,無法正常運行水液,所以治療上應該扶助脾土、瀉除水濕。十棗湯使用芫花、甘遂、大戟等藥材,就像開挖溝渠一樣瀉除體內的水飲,並用大棗來補益脾土,保護脾精。
十棗湯 (第95方),(方劑內容見《傷寒論》)
芫花(炮製過)、甘遂、大戟(各等份)
將以上三種藥材搗碎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藥汁,去除藥渣,再放入藥末,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半錢匕,在早上空腹時溫服。如果沒有排泄,隔天可以再增加半錢匕。等到順利排泄後,用稀粥來調養身體。
2. 痰飲二十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水歸四肢,當汗不汗,而成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其陽氣鬱阻而肺熱者,宜大青龍湯,石膏、麻、桂,清金而瀉營衛,杏仁、生薑,利肺而降逆氣,甘草、大棗,培土而補脾精也。其陰氣衝逆而肺寒者,宜小青龍湯,麻、桂、芍藥,發表而瀉營衛,甘草、半夏,補中而降胃氣,薑、辛、五味,溫肺而下衝逆也。
大青龍湯(九十六),(方見《傷寒·太陽》)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石膏(如雞子大,碎),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九十七),(方見《傷寒·太陽》)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五味(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溢飲這種病,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可以使用。
當體內的水分跑到四肢,應該要發汗卻沒有發汗,就會形成溢飲。所以,有溢飲這種病,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因為陽氣鬱悶阻滯,導致肺部有熱的狀況,適合用大青龍湯,它的石膏、麻黃、桂枝可以清肺熱,並調整身體的營衛之氣;杏仁、生薑可以幫助肺部功能,並讓上逆的氣降下來;甘草、大棗則能強化脾胃,補充脾的精氣。如果因為陰氣上衝,導致肺部寒冷,就適合用小青龍湯,它的麻黃、桂枝、芍藥可以發散體表的寒氣,並調整身體的營衛之氣;甘草、半夏可以補養中焦,並讓胃氣下降;乾薑、細辛、五味子則可以溫暖肺部,並讓上衝的氣降下來。
大青龍湯(九十六),(配方在《傷寒論·太陽篇》有提到)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石膏(像雞蛋一樣大,敲碎),杏仁(四十枚,去掉外皮和尖端),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時,撈出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時,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會微微出汗。如果出汗太多,就用溫的爽身粉撲在身上。
小青龍湯(九十七),(配方在《傷寒論·太陽篇》有提到)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三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時,撈出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時,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3. 痰飲二十一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土濕胃逆,不能行水,故飲停胸膈,阻格肺氣,喘促壅滿。膽胃填塞,甲木莫降,故盤結胃口,心下痞堅。水旺木鬱,不能外華,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木防己湯,人參、桂枝,補中而疏木,防己、石膏,瀉水而清金也。邪虛者,病在膈間,得之即愈。邪實者,土濕木鬱,而生下熱,暫時雖愈,三日復發。
復與此湯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瀉下濕,芒硝以清下熱也。
面色黧黑者,《靈樞·經脈》:足少陽厥陰之經,病則面塵脫色。蓋木主五色,入心為赤,入腎為黑,以肝木藏血而華色,木榮則陽火發露而光華,木枯則陰水鬱埋而晦黑,木者水母而子火,火明而水黯故也。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支飲黏瘀,濕熱纏綿,非用防己、石膏,不能瀉也。實者三日復發,以濕熱在下,病根伏留而不除也。
木防己湯(九十八)
木防已(三兩),石膏(雞子大一枚),人參(四兩),桂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九十九)
木防已(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白話文:
胸膈之間有痰飲阻滯,這個人會喘氣急促,感覺胸悶,心窩下會覺得脹硬,臉色會變得黯黑,脈象是沉而緊。這種情況通常持續幾十天,醫生用了催吐和瀉下的方法都沒好轉,這時候就應該用木防己湯來治療。如果病人體質虛弱,喝了藥就會好;如果病人體質強壯,喝了藥三天後又會復發,這種情況,再用木防己湯效果不佳,應該改用木防己湯去掉石膏,再加上茯苓和芒硝來治療。
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重,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不能正常運化水液,所以水飲停留在胸膈之間,阻礙肺氣運行,才會喘息急促,胸悶。膽胃被堵塞,肝木之氣無法順暢下降,所以會在胃口處形成結塊,心窩下感覺脹硬。水氣過盛,肝木之氣無法舒展,不能外顯於面部,所以臉色黯黑,脈象也會變得沉而緊。木防己湯中的人參和桂枝可以補益中氣、疏理肝木,而防己和石膏則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並清理肺經的熱邪。如果病人是體虛,病邪只是停留在胸膈之間,吃藥後很快就會痊癒。但如果病人體質強壯,那是因為體內濕氣重、肝木之氣鬱結,導致體內產生下熱,雖然短時間內能緩解,但三天後又會復發。
如果服用木防己湯後仍不見好轉,就應該把原方中的石膏拿掉,因為石膏的作用是清理上焦的熱邪,現在需要加入茯苓來幫助排出下焦濕氣,再加入芒硝來清除下焦的熱邪。
臉色黯黑的原因,《靈樞·經脈》中說,足少陽和足厥陰經脈發生病變,臉色就會像蒙了一層灰塵一樣失去光澤。這是因為木氣主導五色,進入心則顯紅色,進入腎則顯黑色。肝木負責儲藏血液,使臉色光潤,肝木旺盛,陽火就會發散而使人光彩煥發;肝木衰敗,陰水就會鬱積而使人臉色晦暗。木是水的母親,又是火的孩子,火光明亮,水氣就會黯淡。病情持續數十天,醫生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都沒能治好,說明痰飲粘稠,濕熱纏綿,必須要用防己和石膏才能有效排出。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喝藥後三天又復發,是因為濕熱在下焦,病根還潛藏著沒有被去除。
木防己湯的配方是:木防己三兩,石膏雞蛋大一枚,人參四兩,桂枝二兩。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煮到剩下二升,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的配方是:木防己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茯苓四兩,芒硝三合。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煮到剩下二升,去藥渣,再加入芒硝,稍微再煎一下,分兩次溫服。如果服藥後有輕微腹瀉就表示有效。
4. 痰飲二十二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氣弱,不能消水,水停木鬱,風動根搖,故臍下振悸。肺氣不降,津液淫蒸,故湧吐涎沫。君相失根,神魂旋轉,故顛冒眩暈。此緣水泛而土濕,五苓散,二苓、澤瀉,利水而瀉濕,白朮、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五苓散(一百),(方見《傷寒·太陽》)
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假設一個體型瘦弱的人,肚臍下方有悸動的感覺,還會吐出像口水一樣的黏液,並且感到頭暈目眩,這就是體內有水濕的表現,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瘦弱的人因為氣虛,無法正常代謝水分,導致水分停留在體內,使得肝木之氣鬱結,就像樹木的根基不穩而搖晃,所以肚臍下方會出現悸動。肺氣無法順利下降,導致體內的津液蒸騰上湧,所以會吐出像口水一樣的黏液。由於君主之氣與相輔之氣都失去了根基,精神和魂魄就會像旋轉一樣,因而出現頭暈目眩的狀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水氣氾濫而導致脾土濕困。五苓散中的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利水並排除濕氣;白朮、桂枝,則可以乾燥脾土並疏通肝木之氣。
五苓散(劑量為一百),配方見《傷寒論·太陽篇》。
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一匙(約方寸匕的量),一天服用三次,多喝溫開水。服用後出汗,病情就會好轉。